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5日电(吴娟)为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来自西南财经大学数学学院的杨舒童、胡玉洁、胡宇涵、谢雨桐、曹芸菲和沈雨萱等大学生组成木耳实践队,近日走进阿坝州马尔康市木尔宗乡斯米村,对其产业发展情况开展调研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实践,推动产业发展,践行文化惠民,开展灾后慰问,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马尔康市木尔宗乡斯米村与崇州市文井镇具有相同特点,即耕地较少,但资源丰厚。为了学习借鉴崇州市文井镇乡村产业发展先进经验,该实践队还赴文井江镇开展了为期三天的调研活动。

实践队成员一致表示获益匪浅,以此次考察学习为契机,吸收借鉴成功经验,为结合马尔康市木尔宗乡斯米村本地特色、发展优势产业开拓了思路。
由于马尔康此前遭受了6.0级震群灾害,仍有部分地区存在地质灾害隐患,所以实践队将实地调研转为“线上调研”。

7月19日,在前期了解的基础上,该实践队与乡镇干部、驻村第一书记进行了视频交流。实践队负责人杨舒童将文井江镇调研成果进行了分享,结合斯米村虽然资源丰富但苦于交通不便、产业发展受限等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提出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作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和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等建议。
为了打通斯米村农副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该实践队还开展了线上销售平台建设,架起农产品供需对接的桥梁,解决脱贫村农产品销售难题。实践队利用暑期时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木尔乡斯米村进行产品的宣传和销售,仅仅不到一周的时间,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帮助斯米村销售了56套产品,创收4500元。

为了引导群众更好的保护生命财产安全,7月21日,实践队还通过线上授课的模式为群众开展了网络防诈骗和防灾减灾培训课程。培训过程中,设置了有奖问答和互动环节,让村民乐于参与、学有所获。
在关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积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实践队还通过爱心渠道募集到书籍200册,书籍涵盖农业科技、文学名著、少儿读物、学习辅导等,贴近群众生活,可读性强。7月22日,实践队进行了线上的捐书仪式,后期还将继续帮助斯米村建设“农家书屋”。
杨舒童对此次实践活动有着深刻的感受,她表示,本次“三下乡”暑期实践之行,实践队看到了新时代新农村的变化与发展,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脱贫村发展产业、建设文化以及贡献爱心。
据了解,斯米村干部们结合木耳实践队的建议后,开展了农产品产品包装的设计等工作。实践队目前带着斯米村加工坊精细包装的农副产品,又踏上了农产品宣传和销售的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