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9日电 (李云陈兴旺)29日,500千伏石板箐变电站迎来20岁生日。20年风雨历程,石板箐站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实现了从弱到强的蜕变,创下安全运行7300天的骄人纪录。
“石板箐站是我们一天天看着壮大的,就像我们的家一样!”在石板箐人眼中,设备无言,但有生命,必须用心血浇灌。
春去秋来,时序更替。石板箐站的电流一直奔流不息,石板箐人的电网情结始终如一。
20年,是一部乘风破浪的发展史

攀枝花是当年“三线”建设时期,为开发独特而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而建的市,对电力需求十分旺盛。20世纪70年代,攀枝花只有110千伏电压等级;80年代末才有220千伏电压等级,存在与四川主网联系薄弱、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1998年12月,举世瞩目的二滩水电站投运,但当时攀枝花电网没有500千伏输变电设施,二滩的水电只能远送成都、重庆等地。
2000年,全国吹响西部大开发号角,攀枝花市响亮提出“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目标。一边是薄弱的电网基础,一边是用电负荷的跨越式增长,缺电成为制约攀枝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
经济要发展,电力需先行。2002年7月,500千伏石板箐变电站建成投运,攀枝花电网从此迈入超高压时代,与四川主网的联络由220千伏提升到500千伏,结束了孤网运行历史,同时也让攀枝花用上了二滩水电。石板箐站承担着攀枝花三分之一用电负荷,有效缓解当地电力供需矛盾。2007年6月,石板箐站经过扩建,实现500千伏双线双变联网运行,供电能力飞跃提升,进一步增强了与四川主网联系,加快了攀枝花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步伐。
随着攀枝花市“工业强市”战略的深入推进,一座500千伏变电站显得有些势单力薄,一旦500千伏线路或主变故障跳闸,将导致攀枝花电网瓦解,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迫在眉睫。
2012年7月,500千伏橄榄、甘泉站相继投运,与石板箐站形成“三足鼎立”500千伏双环状电网,不但负责攀枝花市二分之一用电量,还肩负着攀枝花风光水清洁能源外送任务,为攀枝花建设中国钒钛之都、中国阳光花城、中国康养胜地、四川南向开放门户等注入澎湃动力。攀枝花也成为继成都之后四川第二个500千伏双环网供电的城市。
20年风雨兼程,石板箐站不仅见证了攀枝花市转型升级的辉煌成就,还在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中发生了巨变。如今的石板箐站是攀枝花电网500千伏网架的核心,拥有2台75万千伏安主变压器、4条500千伏线路、9条220千伏线路,是一座设备先进、接线方式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变电站,而且设备全是国产化。
20年,是一部春华秋实的成长史

石板箐站作为攀枝花首座500千伏变电站,所有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2001年年底,第一任站长张毅等17人陆续到500千伏洪沟站跟班学习,为将运维技术和管理经验学到手,他们把厚厚的说明书、操作规程等背得滚瓜烂熟,把每个运维细节都牢记于心。这种求真务实的作风沿袭至今,深深镌刻在每个石板箐人心中。
说起当时的投运盛况,第六任站长马中银记忆犹新:“当听到变压器发出的嗡嗡声,就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声音,那一刻说不出有多自豪。”
从站端监控到无人值守、从人工操作到智能自动化。20年间,技术不断突破,设备推陈出新。
“20年前,变电站值班两班倒,一个班要连着上三、四天,每天24小时盯着设备。”提起变电站工作,第一代石板箐人陈春霞说,那时候,设备健康水平低,劳动强度高,变电站被认为是责任最大、最辛苦的工作之一。
20年来,紧随科技进步,石板箐站设备不断更新,机器人、在线监测、移动作业终端等新技术、新设备逐步应用于设备巡检、状态检修、风险防控等领域,运维检修管理迈向巡视智能化、操作程序化、检修少人化,作业质效和安全可控性显著增强,综合自动化水平全面提升,2020年实现无人值守。
“站里有先进的设备支撑,保护装置更新了一代又一代,智能化不断覆盖,这20年变化太快了。”马中银说,以前都是人工巡视和操作,现在是远程监控,倒闸操作也是电脑程序化,再也不用守着站过日子了。以前石板箐站最多时30人,现在18人管三个500千伏变电站。
对标一流、争创红旗变电站、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石板箐人从未停歇,加班加点学习新技术、新应用,做到每个信号、每台设备都如数家珍,努力成为集运维、油化及一二次检修技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20年间,石板箐人依靠厚积薄发的实力,凭借不断创新的执着,创造了一个个佳绩,先后获得“全国学习型班组”、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红旗变电站”、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安全生产先进集体”“五星级班组”等荣誉称号。
由于技术和作风过硬,石板箐人成为500千伏智能变电站“筹备专业户”。2015年至2018年,第三任站长杨登桂等人辗转大凉山地区,主持完成纳日、百灵、松露三座500千伏智能变电站的筹备及投运工作。
站逐步智能,人不断成长。20年间,石板箐站涌现出30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优秀技能人才,11人走上领导岗位。其中,马中银两次获得劳动模范称号,杨登桂获得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生产技能专家称号。
20年,是一部三线精神的传承史

“一心建设攀枝花,不出铁不回家。”20世纪60年代,在党和国家号召下,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万建设大军集聚金沙江畔,在“上有蓝天一顶,下是荒山一片”的极端艰苦条件下,拉开了攀枝花开发建设大幕,创造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攀枝花电力在三线建设中诞生。1964年5月,第一批电力建设者入驻攀枝花;1965年春,来自东北、华东、华北、以及西南各省市1100多名电力职工饮江水、住草棚、平山地,人拉肩扛在山顶和峡谷架起电杆,接着又强渡金沙江放线,使强大电流通到建设现场,唤醒了沉睡千年的攀枝花。
“一定要让三线精神落地生根,永放光芒。”20年来,一代代石板箐人将三线精神融入血脉中,把全部热情倾注在工作上,以强烈的责任感对待每一项工作。
1999年2月,500千伏石板箐站破土动工。以张毅为代表的17名筹备组成员,把责任和奉献放在首位,吃住在施工板房,全过程跟踪各建设环节,以及调试、验收和编规程等。攀枝花是太阳之城,建设期间几乎天天烈日当空,地上就像火烤过,板房更是像蒸笼一样,找不到任何乘凉地方。张毅他们仍然坚守岗位,日日满勤,直到两年后石板箐站建设完成。
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市发生6.4级地震,震后不到2分钟,站内值班员就迅速开展特巡。在通信不通的情况下,休班人员陆续自愿赶回变电站,参加隐患排查和异常情况处置,全要素保障灾区抗震救灾工作有序开展。
长时间高强度劳作拼的是责任。2014年,石板箐站综合自动化改造涉及全站所有设备,为期8个多月,倒闸操作特别繁重。石板箐人放弃所有休假,每天战高温保安全,最忙时一天要往返设备场30多趟,实施倒闸操作200项次,行走20余公里,相当于跑一次半程“马拉松”,期间还有无数个通宵达旦。改造结束后,每个人都瘦了10斤左右。
三线精神激励着石板箐人忠诚担当、初心如磐。20年间,从传统运维到运检一体化,石板箐人不断突破,共执行工作票7826张、操作票15685份、安全操作12万余次,石板箐站共输送电量580亿千瓦时,保证了攀枝花市经济社会发展电力十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