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州纳溪:齐上阵全力送甘露 久旱期解忧润民心
2022年08月22日 14:1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2日电 (邱滟茹 魏箐)“天气太热了,我们这边自打的水井都已经晒干了,附近也没有饮用水源,还好有你们送来的桶装水,不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马村的村民王建生接过村上送来的桶装水,感激地说到。由于部分村民家中还未联通自来水,生活用水主要依靠自打水井。连日来的高温天气不仅让田地龟裂,农作物晒蔫,更是将村民饮水的水井也晒干了,村民生活饮水困难,加上高温天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形势比较严峻,得知这一情况后,丰乐镇全力以赴,组织多方力量为村民送水,竭力保障村民的生活用水。

为群众送水。魏箐 摄
为群众送水。魏箐 摄

  村社干部拉来饮用水,皮卡车送出生命线

  “现各村未通自来水的户都先后出现了缺水现象,要竭尽全力保障群众生活饮水,请各村做好协调,组织党员干部到镇政府大院消防栓水带处取水。”丰乐镇便民中心主任雷贤芬一边在当家人微信群里编写消息,一边组织取水人员做好准备工作。收到消息后,各村立刻响应,建立饮水困难群众台账,并协调到皮卡车27辆,水桶百余个,有条不紊地开展送水工作。

  第二天一早,马村的村干部们就开着皮卡车,载着一堆水桶来到消防栓水带处,经过多次荡涤、淘洗,水桶变得洁净后,开始往里面灌水,二十来分钟后,容量100斤一桶的水桶,已有11桶已经灌满,整装待发,穿过蜿蜒的小路,送到了村民的水缸中。此时中华村的村干部们也抵达大院,利索地打开消防栓灌水……送水队伍接踵而至,一直持续到晚上12点。据悉,这27辆皮卡车每天可运送120余吨饮用水,可满足300余户村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依靠丰乐镇党委政府的统一协调安排,送水行动还将一直进行下去,直到干旱形势好转,以缓解群众饮水用水难问题。

  军分区送来生活用水,乡村里增添生命绿

  8月17日,泸州军分区和纳溪区人武部到丰乐镇共同开展抗旱送水服务,收到消息的保安村村支书李涵宇将饮水困难户都拉到了同一个微信群里,统计用水需求,并提前通知大家到指定地点取水,确保不遗一户,面面俱到。“大家快把家里装水的容器都拿过来,在沿街的院子里面集合,军分区的送水车十分钟后就到。”李涵宇在群里说。

  十分钟过后,一辆绿色的送水车逐渐驶入人们的视线,身着绿色作训服的官兵们一路小跑下车,熟练地拉管、注水,换桶,在炎炎烈日下他们佝偻着背为群众灌水,汗水大颗大颗地滴落下来,可手上的动作却依旧麻利,没有丝毫怠慢。有群众自发地为他们撑伞、擦汗,大家有条不紊地拿桶、换桶、搬运,很快就完成了保安村的送水工作。“明天同一时间我们还会再来,请大家把装水的工具都拿过来,我们一定确保大家都能喝上水。”据悉,泸州军分区组织兵力和饮用水前往保安村各地送水,总送水量达到5吨,预计解决80余户村民的饮水之忧。

  人大代表协商调水,邻里互帮共克时艰

  “尹总,山坡上李帮均那4户人家的水井都干了,可以来你这里抽点水过去吗?”远水难解近渴,在接到群众的缺水反馈后,人大代表、乡贤张元强立刻把目光投向了周边的地下水取水井。与五里村五福生态农庄的老板协商后,从农庄的水井抽水供附近缺水群众生活用水。“现在大家用水都比较困难,我能帮一点就帮一点吧。”农庄老板的爽快应承下,李帮均4户人家的吃水问题一下就解决了。

  同样面对缺水难题的还有五里村2社的7户人家,由于居住地势较高,加上吃水的人数多,每天下山挑水确实比较困难,张元强便找了附近一户有地下水取水井的人家,用一根水管抽上去,才勉强供应得上生活饮用水。为了做好后续用水保障,张元强找到鱼塘老板李小春,希望他能从鱼塘里抽水起来,开车运上山。“我这鱼塘的水还算充足,7户人家的生活用水应该是没问题的。而且大家都是一个山队的,运水上去非常方便,这次能为大家做点事,我自己也感到非常高兴。”李小春毫不犹豫地就接下了这个“麻烦活”。

  近邻有大爱,五里村的缺水户在人大代表、乡贤张元强的走访协调下,不用走出本社就把吃水的问题解决了,一提到要借水调水帮助邻居,大家都是欢喜答应,尽己可能地提供帮助。

  据了解,丰乐镇至今已累计投入抗旱抽水等设施5套,机动运水车27辆,抗旱资金10万,其中镇财政6万,群众自筹4万。“我们现在已走访马村、五里村、沙坪村等700余户村民家中,了解群众真实缺水需求,立足防大旱、抗久旱,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地上、后地下”的原则,动员多方力量,加强各村旱情监测,科学调度水源,抓好应急物资储备和水资源调剂供应等。同时,科学协调辖区内水库放水时间,确保粮食作物生产供应。”丰乐镇党委书记明生良说。下一步,全镇将持续坚持开展送水行动,减轻干旱给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确保群众基本生活用水得到保障。(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