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4日电 (肖开丰 梁潼)今年入夏以来,中江县持续高温晴热少雨天气。受此影响,土壤墒情急剧下降,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局部还出现不同程度的土地开裂现象,旱情形势严峻。同时,人畜饮水压力较大,农村饮水安全面临严峻考验。目前,全县27个乡镇受灾,农作物受灾27.57万亩,经济损失约17903万元。
针对当前形势,中江县多措并举,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供用水安全。快速成立以“政府统筹、部门指导、乡镇落实”的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同步建立以水利、地灾、气象专家为指导,民兵预备役、武警部队、消防救援为骨干的防汛抗旱抢险队伍。及时印发了《中江县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立即启动抗旱应急3级响应的通知》《中江县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关于落实抗旱应急3级响应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指导文件,全面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详细抓,具体人员包干抓的抗旱责任制,确保人人有责任,层层抓落实。

加紧调度 输水“救急”
位于“中江粮仓”永太镇的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近年来通过种植技术示范引领,带动规模种粮大户50余户,种植面积2万亩,辐射示范带动农户200余户,面积达到1.2万亩,为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做出了一定贡献。
然而目前的干旱形势,让负责人常滔犯了愁。“夏季玉米正处于抽花灌浆期,没有水所以到后期玉米没有籽粒,大豆也是。”常滔说,好在人民渠放水,田里有水没有出现干旱,种植的水稻长势没有受影响,能够按期收割。
今年,种植户杨安武承包了600亩水田种植水稻,但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稻田干旱缺水,超300亩水稻灌浆受阻,空秕粒增加,预计将减产70%,直接经济损失达40余万元。
中江县水利局河湖保护中心黄鹿站站长陈繁荣介绍说,杨安武承包的稻田处于尾灌区,如需大量引水,必须得通过黄通分干渠永北支渠,从远在38公里之外的黄鹿水库取水。但水在长距离运输中会出现渗漏等问题,水流量会随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少。
8月15日,水库输水到达了杨安武所承包的稻田。“如果水量充足,预计损失能降低至减产30%左右。”杨安武说。

形成合力 引水“自救”
在同样是尾灌区的中江县回龙镇竹堰新村8社,这里的部分稻田已完全干涸,水稻矮小,无法抽穗,少许稻田出现枯黄。该村约有1120亩稻田,如持续缺水,预计水稻将减产50%左右,“来水的话,情况肯定会好一些,大概减产25%。”竹堰新村党支部书记钟标大说。
连日来,靠近水塘的村民,多用水泵从塘内引水,暂时缓解稻田缺水问题。但水资源有限,只能解决水塘周围的几处稻田。如需大量用水的话,最近能从通济水库左干渠引水,距离约为20公里。
永丰乡谭受村耕地面积2850亩,今年种植水稻755亩,灌溉水源主要来源继光右干渠和元华支渠。谭受村今年因干旱灾害影响,主要集中在1社、2社、5社、6社水稻种植区域以及渠道末端区域出现农业灌溉用水困难现象。
谭受村出现旱情后,当地通过继光右干渠和元华支渠输水引水,同时组织当地受旱群众开展生产自救,采取河道抽水、塘堰放水、提灌站提水等措施,解决了目前旱情带来的影响,保障了谭受村农业用水和人畜饮水。连日来,抗旱保灌的场景出现在中江县受旱乡镇的田间地头,继光镇继光村410亩水稻通过当地积极自救,旱情已经得到缓解。
此外,旱情发生以来,县委县政府统一调度,各乡镇立即组织当地干部群众开展河道、塘堰捞渣清淤工作,力求打通水渠“经脉”,增加引水灌溉量。
做强服务 供水“保饮”
伴随高温少雨的极端天气情况,人畜饮水压力较大,农村饮水安全面临严峻考验,全县因旱人畜饮水困难人口162人,因旱牲畜饮水困难77头,目前已全部得到解决。水利部门对全县饮水安全实行动态监测,建立农村供水工程“一站一策”问题台账,实行农村居民饮水困难定期报告制度,常态化更新问题日报、周报,同时通过分时段供水、水桶储备生活用水等方式提升供水保证率,确保供水保障率不低于90%。
目前,在全县落实51名水利工作监督员,450名水管员,负责加强水源保护、水质监测等工作。对出现饮水困难的地区,进行现场核实,确定应急供水方案,采取增压、增效扩容、另寻水源、管网延伸、邻里取水、分时段供水、组织送水等方式查漏补缺。
旱情发生以来,水利部门加强与县级其他部门协作,配合农业部门立足“水路不通走旱路”,引导蓄水条件较差的地方,特别是人民渠、主干渠非灌区改种旱制,并持续优化供水计划,抓好水资源的统一调度与管理,根据实际,科学安排,提高用水效率,全力保障灌溉用水需求。
此外,为有效应对旱情,全力保障秋粮丰收和饮水安全,中江累计投入资金6918.5万元,整治病险水库4座、渠道62.16公里、小型水库51座、塘堰132口,新建、改造提灌站61座,新增移动抗旱设备20台(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