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州发布 “中国西部工匠城建设”项目
2022年08月25日 19:4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会议现场。泸州人社局供图
会议现场。泸州人社局供图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5日电 (邹立杨)8月25日,在宜宾举办的第五届“四川工匠杯”暨四川省第一届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上,泸州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平发布了“中国西部工匠城建设”项目。

  王平介绍说,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泸州市积极规划,提出了建设“中国西部工匠城”项目。在省人社厅的关心指导和鼎力支持下,今年3月11日泸州市成立了以市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套班子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工匠城建设领导小组,今年6月15日,泸州成功举行了“中国西部工匠城”建设启动仪式,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王宁同志和省政府副省长杨兴平同志共同为核心区揭牌。目前,中国轻工工匠学院已落户泸州,工匠城建设总体方案已经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审定后印发实施,作品登记版权和西部工匠城有限公司名称已申请成功,各项规划建设工作正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落实。

  下一步,泸州将依托职业技能基础优势,大力培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标准规划建设全国首个新时代工匠城,打造继“中国酒城”后的第二张城市名片。

  建设工匠学院。依托现有职教发展基础,重点建设中国轻工工匠学院、中国酒业工匠学院,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的“一流工匠”,为工匠城建设提供核心支撑。

  打造工匠园区。围绕各区县(园区)优势优先产业,按照“一区一园一特色”(一个区县、一个产业园区、一个特色产业)模式,在全市建设工匠城核心区和12个工匠园区。

  布局工匠小镇。建设多个业态多重、配套完善、产业齐备的多功能工匠小镇,布局工匠广场、工匠公园、工匠文化街等,订单式输出一批“建筑工匠”“乡村工匠”“酒业工匠”“机械工匠”。

  搭建工匠平台。线上,打造智慧工匠平台,建立工匠人才数据库,全链条展现工匠的培育、发展、输出;线下,通过举办工匠大赛等,搭建技能人才展示平台、培养平台、学习交流平台,提升工匠人才发展软实力。

  泸州作为浓酱双优的中国酒城、“三线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和四川建筑业大市,近年充分利用能工巧匠众多、职教资源富集、区位条件独特的优势,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育了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目前,全市拥有产业工人超过100万人、技能人才超过3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近10万人;建有包括技工院校在内的职业院校25所,在校学生12万人;拥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职业技能培训机构75个,年技能培训量突破4万人次,是四川乃至西部地区技能人才重要供给基地。

  建设中国西部工匠城是泸州服务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形成与宜宾大学城、永川职教城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下一步,中国西部工匠城建设的总体考量是,以“区域项目集群化、片区产城一体化、产教融合示范化”为目标,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建设全国第一个“以教促培、以培兴产、以产带城、以城育教”的新时代工匠城。

  重点举措是,以工匠学院、工匠园区、工匠小镇、工匠平台为主要形态,紧扣“集聚工匠人才、弘扬工匠精神、传播工匠文化、传承工匠技艺、提升工匠技能、展示工匠产品和发展工匠产业”七大建设内涵,全链条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保障。

  主要工作亮点及成效是,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产业为牵引、人才为支撑,围绕打造全国首座新时代工匠城、西部“教培产城”融合示范区和成渝地区新型技能培训试验区三大功能定位,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接轨,培育业态多重、配套齐全、产业齐备的教培产城生态圈,探索城市和产业、教培共生共荣、高效融合的发展路径。力争到2025年,实现“教培产城”体系初见成效,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突破100个,年培训规模突破10万人,产业工人队伍达到120万人,技能人才总量突破50万人,有效支撑成渝地区工匠人才需求。到2035年,“教培产城”融合发展形态显现,人才培养特色鲜明、产业发展集聚集群、城市能级有效提升,成为西部地区工匠人才主要供给地,全面建成中国西部工匠城。(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