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4日电(王爵)近日,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视听康复科主任唐红燕奔波七个小时,来到凉山州为群众进行免费听力筛查与耳蜗调试。前来调试的人群中,有一个小女孩亲热地叫着“唐妈妈”。这个小女孩名叫子桐,是四川省康复医院首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10年前,唐红燕为她植入了人工耳蜗。

据了解,子桐8个月大的时候,妈妈发现她和别的小孩不大一样,过年的鞭炮声都无法惊动这个小家伙。到医院一检查,子桐患有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她的世界是无声的,听不到妈妈讲话,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有时候甚至会大发脾气,乱摔东西来表达自己情绪。
2012年3月,四川省重大民生工程"聆听世界"人工耳蜗助听工程在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启动,子桐家人在当地残疾人联合会的帮助下受惠于该项目,成为当时享受该项民生工程的第一人。经过术前相关检查,子桐符合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适应症,2012年3月2日,四川省康复医院人工耳蜗团队为子桐成功施行了右耳人工耳蜗植入术,手术非常顺利,术中监测全部电极阻抗值正常,各通道神经反应遥测波形良好,术后6天她顺利出院了。
一个月后,子桐迎来了人工耳蜗的开机时刻,开机的那一刹那,子桐突然大哭着钻进妈妈的怀里,这是她第一次听见外界的声音。那一天,子桐妈妈喜极而泣,抱着子桐亲了又亲。

子桐现在已经13岁,马上要上初中了,学习交流跟正常人没什么区别。子桐说:"我想给省康复医院的叔叔阿姨们一个大大的拥抱,谢谢你们让我得以重生,谢谢你们让我听到了美妙的声音!"
有了第一次成功,越来越多病人慕名而来。接下来几年,唐红燕先后前往解放军总医院学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喉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进修。后来她又远渡重洋,多次参加国际及亚太听力植入高级培训班,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知识。
在唐红燕的带领下,科室医生由最初的2名住院医师扩大到住院医师到副主任医师完整7人梯队,以及康复治疗师团队26人。科室架构由最初的耳鼻喉科发展为耳鼻喉科、眼科、成人言语康复和儿童言语康复四大板块。形成了“术前评估—术中多学科(MDT)合作—术后康复”一体化模式。科室每月两次的科会学习,从未间断。在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唐红燕主任积极鼓励和支持每一位医康护人员走出去学习,向先进取经。
目前,四川省康复医院人工耳蜗的唐红燕主任团队已经帮助1600多名和子桐一样的耳聋患者重返有声世界,其中200余例为复杂疑难的内耳畸形CI植入,手术的质与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团队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30余篇。2015年,医院成功获批“国家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抢救性开发项目定向手术医院”。越来越多的聋儿来到省康复医院进行耳蜗植入,这些孩子们的世界里,不再只有寂静,他们也能听到各种声音,拥有人生的无限种可能。
一个年轻的家长在网上给唐红燕写感谢信:“极重度聋的女儿六个多月时由唐主任做了双侧人工耳蜗手术,感谢唐主任让孩子进入到有声世界里边这样开心地成长,对我们家庭来说,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
还有一个女孩,由于遗传疾病,患内耳畸形,3岁多唐主任给她做了手术。现在在读高中,学习很好,她说等高中毕业准备报考北京医科大学,她的理想是做耳鼻喉科医生。
绝大多数病人都可以和那两个女孩一样重获新生,但也有个例。人工耳蜗手术效果与很多因素都密切相关,比如病人身体状况、手术技术、产品因素、术后护理、康复训练等等,在术前往往很难预测。尤其是对于许多耳蜗畸形、骨化、听神经病等高难度病例,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更需要医生对个人风险和病人利益之间做出艰难抉择。
唐红燕遇到过不少这样的病例。比如某个先天性耳蜗畸形并患有皮罗综合征的孩子,家长跑了很多医院,专家们都建议手术风险太大不宜做耳蜗植入,最后他们找到了唐红燕主任。手术持续了4小时45分钟,屡屡遇到危急状况,但唐红燕主任凭借充分的准备和高超的技术,终于获得成功。
“这是病人唯一的机会,这次我如果放弃,他以后可能没有机会再做手术,很少有人愿意再次承担风险,他也将终生听不到声音。只要有一点可能,哪怕我自己冒些风险,我也要去做,自己问心无愧就可以了。”唐红燕主任说道。

唐红燕主任不忘医院因地震而生的使命,12年,她带领其团队多次前往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等60余个乡镇及基层开展义诊及筛查,行程数万公里,为当地老百姓带来国家救助项目,帮助了6000余名群众,得到了广大患者及家属的肯定。
据该院负责人介绍,未来,四川省康复医院将努力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康复技术和优质的医疗服务,造福更多的听障人群,让他们同样能够聆听到这个世界美妙的声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