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资阳安岳:科学统筹防疫情 全力以赴拼经济
2022年09月22日 11:0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2日电(吴平华 潘政吉)疫情防控精准有力,经济发展稳中提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9月以来,安岳县委、县政府坚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县上下拿出“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创”的勇气、“干”的作风,全力以赴防疫情、拼经济、搞建设,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蜀南气矿安岳采气作业区:防疫不放松生产不停工

正在加紧施工。潘政吉 摄
正在加紧施工。潘政吉 摄

  “妈,下个月我不回家,就守在岗位上了,您在家照顾好自己。”9月20日中午,在蜀南气矿安岳采气作业区高石梯集气总站生活区,刚工作完回到宿舍的年轻采气工朱衍旭擦干了脸上的汗珠,给母亲打去了视频电话。

  据了解,安岳采气作业区各集气总站采取“AB”轮班工作制,每月进行一次交接换班。其实,朱衍旭已经在站里连续工作了一个多月,可以完成交接后休假,然而这次他却选择了继续坚守岗位。

  前段时间四川疫情形势复杂严峻,安岳县疫情防控方面也面临着较大压力,为守护好安岳这方净土,安岳采气作业区第一时间进入了应急状态,全力保障生产工作安全有序推进。

  高石梯集气总站便是其中一个生动范例,为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生产的影响,高石梯集气总站全体人员选择了推迟交接换班,他们用延长值守、放弃休假换来了安全生产。

  为了确保疫情防控与安全生产两手抓、两不误,高石梯集气总站除了严格按照地方政府要求做好疫情防控有关工作外,站里每人每天都要按时完成防疫打卡和体温检测;生产场站、工作场所实行每日定时清洁消毒;严格落实出入管理和“两点一线”的要求,采气工去到总站的辖管站完成作业后,要第一时间返回总站……

  一系列应对举措的迅速落实,保证了安全生产的高效运行。“8月,我们克服了高温限电困难。9月,我们推迟交接班,齐心协力筑牢疫情防控屏障,突出抓好场站巡检、油水转运、开井操作、时率提升和新井投产等工作,实现了日产采气量900万立方米以上,日产水平超计划运行。”高石梯集气总站党支部书记何建兵介绍说。

  安岳采气作业区负责人张俊杰告诉记者,高石梯集气总站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要求的基础上,多点齐抓,做到了安全生产和产量“在线”。不仅是高石梯集气总站,目前,安岳采气作业区285名干部员工全都奋战一线、保障生产,实现了天然气产量的高位运行。今年以来,安岳采气作业区已累计完成天然气产量22.42亿立方米,凝析油4379吨,可满足20个100万人口的城市1年的生活用气需求。

  川投(资阳)燃气发电项目:严防严控堡垒化项目建设稳推进

  据安岳县发改局介绍,按照县委、县政府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部署要求,该局坚持精准施策,强化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当前影响企业生产的因素,确保疫情防控期间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当天,据了解,安岳县许多在建项目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正开足马力搞建设,奋力冲刺全年建设目标任务。

  19日下午3点,走进位于安岳县永顺镇的川投(资阳)燃气发电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岗位上埋头奋战,多台设备同步作业,施工车辆来回穿梭……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我们每天有100余名工人在现场施工。”川投(资阳)燃气发电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是全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的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60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四川电网骨干调峰电源,年发电量约70亿度,较同等规模燃煤电厂每年减少约60%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植树500万棵,对四川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天然气资源的就地转化,对于四川实现建设中国“气大庆”的发展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确保项目建设安全、平稳、有序推进,资阳气电公司坚持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安全生产、项目管理等工作。

  落实属地政府疫情防控要求,配合社区做好联防联控工作。加强防疫物资储备管理,筑牢战“疫”后盾。强化办公区、施工现场人员管控,严格落实“一扫四查”疫情防控措施。号召员工就地过节,减少人员流动、聚集,倡导全员积极做好防疫工作;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扎实开展安全检查,全面排查汛期地质灾害风险和隐患,督促参建单位立查立改,确保项目建设安全稳定;加强项目现场管理,督促参建单位合理安排施工人员,采取属地雇工,严格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进场等措施,筑牢疫情防控工作“防火墙”。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由于疫情防控得当,项目建设顺利。在此背景下,9月16日,项目提前15天完成了主厂房区域基础第一罐混凝土浇筑。目前,大家正按照工期节点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预计2024年建成投产。(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