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资阳市:多措并举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022年09月23日 21:0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3日电(吴平华)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在四川省资阳市,一名名青少年正在通过特色课程学习、创新活动参与等各种方式,努力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积极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

  开设特色课程 播种希望之花

  “我很喜欢快乐种植园活动。虽然有点不太会,也有点辛苦,但是看着自己种下的菜秧一点点长大成熟,心里特别骄傲。”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浓情九月,8岁的肖桐同学迎来了丰收之乐。这是资阳市雁江七小在二年级开展的“快乐种植”特色活动,目前,这已经成了学生最爱的活动之一。

  雁江七小党总支书记赖晓英说,“快乐种植”活动是2021年起开展的,学校前期专门规划区域,施工建造,划分地块,购买工具,同时做了详细而周密的活动策划,让孩子们体验亲手劳动的快乐,教育引导他们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

  为助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资阳市各中小学校从学生身心发展出发,开办多种特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利用课后服务创设音乐、围棋、体育、阅读等课程,发挥体育、艺术学科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强健体魄、强化艺术素养;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设置“市长奖”,雁江二小4.5班王梓墨同学的科学影像作品《动画的秘密》以手画动画,动手动脑,探索了动画的秘密,获得第十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最佳作品奖,第36届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五届资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市长奖;加强学生法治教育,开展法治进校园特别是“宪法小卫士”活动、青少年禁毒预防教育等小课堂,2021年资阳市获全省中小学生“宪法小卫士”知识竞赛第一名;举行“言行举止有礼仪,文明住在我心里的”教育宣讲,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用感恩之心做感恩之事。

  创办特色活动  弘扬主流价值

  川剧“资阳河”流派、魔幻绘画、非遗剪纸体验……8月9日,雁江一小少先队员走进资阳市文化馆,开展了“探寻非遗足迹弘扬传统文化”特色社会实践营活动。

  “孩子们通过观看实物、聆听讲解、体验互动,能近距离感受到厚重的历史和多样的文化。在实践中引导他们感知社会、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也是此行的主要目的。”雁江一小大队辅导员杨春凤说。

  为了积极引导青少年在活动中阅读历史、在体验中感受精神、在快乐中完成教育,资阳市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注重合力育人,多层次弘扬主流价值。通过开展清明祭英烈、观看红色电影等活动,用革命斗志引领未成年人逐梦新时代、争当好少年。通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重阳节到福利院送温暖等活动,积极发动青少年参与文明校园、文明城市创建,让文明新风处处吹拂。一项项针对未成年人的活动策划,一次次沉浸式教育体验,让资阳青少年吸收精神的养分,汲取前进的力量,传递文化正能量。

  关爱未成年人  推进思政建设

  “同学们想象一下,我们发出的声音和下雨会不会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跟着老师的指令,‘小雨’代表手指互相敲击……”在雁江七小,一场趣味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正在学校四楼学术厅开展,全校留守儿童和特异体质孩子近300人参与了此次活动。歌曲《留守儿童盼团圆》让孩子们产生共情,视频《打工行》让孩子们理解父母在外务工的不易,最终,大家在书信上一笔笔书写着对父母的思念与感恩。

  雁江七小心理辅导教师张玲说:“留守儿童和特异体质孩子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常容易被忽视,通过此类活动,能有效引导孩子们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科学缓解紧张和压力,帮助他们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塑造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除此之外,学校138名教师还结对帮扶了60名双留守学生、78名生活和学习上有困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生活、学习、心理等多方面的帮扶,提升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幸福指数,缓解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构建和谐校园,健康从“心”开始。2022年,资阳市积极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各校开展中高考考前心理辅导大会,为初高中毕业班学生以及家长集中开展考前心理健康辅导授课……在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资阳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再上新台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主阵地,在资阳市精神文明建设中,市教育体育系统将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资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鼓劲添彩。(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