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四川港宏:探索“党建+”实践 奋力走好国企新时代赶考之路
2022年12月07日 20:5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7日电 (吴平华 陈静彤)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作为新时代国有企业,四川港宏车辆贸易有限公司在四川商投集团党委和四川物流股份党委的指导下于2014年12月成立党支部,现有党员12名。港宏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创立了“党旗红。港宏兴”党建品牌,探索“党建+”发展模式,推进党建与经营的深度融合,构建“党建促经营,经营兴党建”的双融双促生态,努力把党的建设融入到公司治理的方方面面,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一起集中学习。陈静彤 摄
一起集中学习。陈静彤 摄

  党建引领学习 激发思想动力

  港宏支部引领公司思想政治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探索“党建+学习”模式。支部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旗帜鲜明讲政治,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支部将学习教育对象扩大到全公司,依托公司办公会、晨会、部门会议、员工大会等大小会议在群众中广泛组织开展学习党的理论精神,引导员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支部不断创新学习形式,充分利用“学习强国”、企业微信、公众号、微课等多种新媒体平台和主题党日活动,激发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手脑并用、知行合一。支部建立健全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通过专题学习、书记讲党课、参观红色基地等形式号召党员干部群众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支部与兄弟单位开展支部共建活动,实现基层党支部工作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党建+学习”为支部团结党内外同志共同助力企业发展提供了思想上的保障。

起到百日冲刺。陈静彤 摄
起到百日冲刺。陈静彤 摄

  党建赋能业务  注入发展推力 

  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港宏支部把党的建设融入到公司治理中,深入探索“党建+业务”工作模式,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导向,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中心任务,充分发挥党组织与生产经营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协同作用,继续探索实践党建与经营深度融合的途径和方法,将党建工作渗透到经营一线,深入到业务核心,切实推动党建经营同频共振、互促互进。

  支部通过设立“党员先锋示范岗”和“党员责任区”,将出业务能力优秀的党员同志树立为标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支部开展系列业务能力提升活动,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学习季”,鼓励各部门优秀员工传授业务知识、分享工作经验,培养公司员工主动学习业务技能知识、主动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加深各部门同事之间的了解,为各部门联动开展业务打下了坚实基础;开展“微笑服务月”,公司全体员工认真练习礼仪操,身着统一制服、佩戴工牌,党员佩戴党徽亮明身份,活动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激发了全体员工的服务积极性,业务员与客户的粘性也更加紧密,为企业拓展基盘客户奠定了基础。港宏支部将继续探索“党建+业务”的方式方法,发挥党建优势,通过业务工作来检验党建工作,打通党建与业务的最后一米。

  党建联动共创  提升创新活力

  港宏公司工会强化党建引领,探索“党建+工会”模式,让党建成为党与工人的纽带,深化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支部开通“书记接待日”、“总经理面对面”通道,按制度召开职代会,广泛听取工人对企业发展的建议与意见;支部与工会建立工人活动室,为工人提供学习与休息场所;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调度指挥作用,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两次复工复产进行全面部署,保障企业快速投入到正常生产经营当中;支部联合工会进行常态化安全演练,成立安全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分工,确保在发生突发情况时员工生命安全和公司财产安全。

  港宏支部将把发扬“工匠精神”、引领“创新发展”作为公司发展动力,探索“党建+工匠”模式。公司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为导向,激发员工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调动员工钻研技术、提高技能、敢于创新的积极性。在企业发展的23年中,公司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汽车维修人才,先后诞生了3名成都工匠和1名金牛工匠,公司王磊工作室获得“王磊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

  在新形势下,企业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四川港宏车辆贸易有限公司党支部将不断创新党建工作,继续探索“党建+”工作模式,全面推动党建与经营深度融合,把党建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的优势,实现业务共促、优势互补,达到“1+1>2”的效果,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努力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贡献国企力量。(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