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叙永最美教师陶正辉:扎根叙永山区 让生命更有意义
2022年12月27日 13:3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27日电 (邹立杨 肖钦中)近日,一名扎根泸州叙永大山深处的苗族教师陶正辉被“2022走遍中国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项目组评为“最美教师”,并特邀到北京参加颁奖典礼。这是他第一次从偏远的山区教学岗位因此次活动而踏足北京。

陶正辉在课堂上授课。
陶正辉在课堂上授课。

  从叙永县城出发,途径厦蓉高速行驶到赤水高速路口,再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陶老师任教的赤水镇双山村小学。学校位于赤水镇中偏西部,地处川贵两省交界海拔1708米的南来第一雄关——雪山关半坡下的双山苗王寨,学校距离场镇约15公里,距县城约100公里。

  说起这所小学,陶正辉再熟悉不过了。17年的坚守,这里的建校历史、师生情况以及学校一草一木,已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学校始建于1948年,解放后命名跌马小学,经过建校至今74年,几经更名为现在的赤水镇双山村小学,校园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现有学生144人(少数民族学生101人),教师8人(少数民族教师4人)。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文化水平等原因,大部分学生父母都外出务工挣钱,适龄儿童与爷爷、奶奶以及亲属等居住生活,许多学生是留守儿童。

  2005年8月,陶正辉通过教师招考,从老家后山镇鹰嘴村扛着一个大大的牛仔包,随同校长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好不容易才来到了海拔近1500米的双山村小学。来的时候,映入眼前的是一块田似的泥泞不堪的操场,污泥沾满了学校墙壁,漆黑的教室里歪歪斜斜地摆着一些书桌,一群穿着破破烂烂的孩子露出一张张花脸盯着这位来自远方的“不速之客”。陶正辉从一张张稚嫩的脸上看出了学生们的渴望。为了让这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帮助改变他们的命运,经过慎重思考,他决定留在大山区,留在这个苗寨,践行着人民教师的使命。

  陶正辉这一留,便是17个春夏秋冬,坚守在边远艰苦地区的小山村学校里,一直坚守在该学校班主任工作岗位,兼任少先队辅导员、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学校大后勤、校园保安等等工作。

  陶正辉最初来的时候,通过家长会了解到许多家长不想让孩子在学校多待,认为读书无用,并且希望孩子早点回家,帮助做饭、放牛、带小孩子。陶正辉为了改变家长这种“野性”思维,他通过一家一家地走访,了解学生生活、学习情况,并通过自身和他人的故事向学生家长分析科学文化素养对提升人们生活的重要性。通过持续的耐心走访,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学习,也让孩子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艰苦的环境难以支撑教育启迪的种子生根发芽。为了完善学校的基本硬、软件问题,在上级财政比较困难又无法及时改善偏远山村学校教学条件时,陶正辉坦然地回到老家,将唯一的三亩山林变卖,把得到的钱用于购置教学投影仪、办公用品、教学用具等。

  接受过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的陶正辉,深知山区孩子和城里孩子教育环境的差距,为了打造更加优良的学习环境,陶正辉付出了许多。他在平时省吃俭用,并利用休息时间到山里采药材、打山笋等变卖购置七巧板、体育用品等辅助教学器材。为了解决全校各个班的阅读问题和能有效地开展“双减”活动,通过个人出资、向爱心人士拉赞助等方式购置了班级书柜、各年级语文课本上规定的必读书目和有正能量的课外读物。在2022年劳动节期间,他还出资出力打造了一间比较舒适的教室,供全校师生开展大型活动时使用。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的这句话一直是陶正辉的座右铭,为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适应新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他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理论、业务水平培训,不断常学常新,及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个人先后获得赤水镇先进教师、叙永县“十佳优秀辅导员”、四川省教育厅“优秀班主任奖”等殊荣,并通过自学取得校园保安资格证、市级机器人竞赛裁判员资格、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提名证书等,现为叙永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教师。

  在提升自己的同时,陶正辉还非常重视学生们的科技创新精神的引领,先后指导学生参加第二十三届少年百科知识竞赛(荣获二等奖)、参加网聚精彩·智慧永宁摄影大赛(获县级小学组优秀奖),指导学生研究完成的科技作品多次获得县级、市级科技创新成果奖。在他的呵护下,有很多孩子因为他插上了理想的翅膀,飞出大山接受更高的教育,有的苗族姑娘考入了攀枝花学院、成都医科大学,有的汉族姑娘被中央财经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录取。

  “为了更好地搞好大山区的教育教学工作,为了奉献我美好的生命,让生命活得更有意义,我在马不停蹄地努力着。”陶正辉说道。(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