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双碳”之路渐行渐宽
2023年03月14日 20:2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14日电    题: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双碳”之路渐行渐宽

  作者 韩超 李和

  3月13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首个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攀枝花钒钛园区配气站分布式光伏项目已经安全运行540天,总计发电24000余千瓦时,节约2948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7842吨。

  该项目虽小,只有62平方米光伏面板,但对于在新能源业务刚起步的西南油气田,犹如黎明前的微光,照亮着公司的“双碳”之路。

  当今,世界能源体系加速向低碳化演变,绿色低碳发展已成全球共识,各国政府积极行动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并提出多元减排路径。

  在全球碳中和的推动下,壳牌、道达尔、bp等为代表的石油巨头纷纷在此前发布了企业转型战略,开启了转型之路。中国石油集团明确了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将新能源业务纳入主营业务发展,提出构建多能互补新格局,推动公司向“油气热电氢”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

蓝天白云下的绿色气矿。西南油气田 供图
蓝天白云下的绿色气矿。西南油气田 供图

  新能源已成为能源行业发展必须面对的“大考”。作为成为中国石油集团最具成长性的地区公司之一,西南油气田有使命和责任在加快推进新能源业务发展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摸清“家底”、量准“高度”、找准“起点”。国家正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天然气发电的运行灵活作为补充,氢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天然气制氢,锂、钾、溴等天然气伴生资源有着极为丰厚的商业价值,同时在天然气的集输过程中余压资源十分丰富,压差发电潜力巨大。

  2021年3月,西南油气田召开首次新能源业务工作会,完成新能源业务的顶层设计、新能源业务队伍的组建和培训,实施攀枝花川港钒钛配气站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为西南油气田新能源发展开了个好头。

  2022年,西南油气田成立以主要领导挂帅的双碳与新能源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分工,完善管理体系,形成“规划牵头、业务主导、院所支撑”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西南油气田资源、管网和市场优势,全力打造“天然气+”五大业务链的绿色发展西南模式。

  但是新能源业务起步晚、新能源资源禀赋差、技术力量薄弱、外部竞争激烈,困难当前,西南油气田如何破题?

  天然气是化石能源中的清洁能源。作为川渝地区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商和供应商,天然气将是西南油气田发展新能源的最大“底气”。

  深耕四川盆地60余年间,在开发安岳气田、突破蓬莱气区、上产页岩气、攻坚致密气、推进高含硫的过程中,经历空白与突破、怀疑与肯定换来的宝贵财富,是西南油气田发展新能源最大的倚仗。

绿色气矿与青山相互掩映。西南油气田 供图
绿色气矿与青山相互掩映。西南油气田 供图

  2022年,一批项目提速落地,为西南油气田新能源新材料发展带来新气象,“气、电、热、氢”深度融合的绿色产业结构一步步变成现实,新能源发展的路线清晰可见。

  这一年,天研院自主研发熔融催化体系实现天然气裂解联产氢气和高值碳材料,攻关掺氢输送材质评价及分离技术,大力支撑西南油气田氢能产业链布局;

  这一年,西南油气田旗下川港公司投资建设了自贡市目前最大的充电站项目——自贡方特恐龙王国汽车充电站,实现西南油气田在充换电业务方面成功“突围”;

  这一年,磨溪X210井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先导试验工程、川中龙王庙组气藏气田水提锂中试装置先后成功投运,标志着西南油气田气田水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

  这一年,旗下天然气净化厂万州分厂、榕山输气站、万州博赛铝等生产场所余压发电建设项目,多个技术路线评估验证余压发电技术规模化应用可行性;

  这一年,西南油气田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和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先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4份,不断扩大公司新能源业务的合作伙伴,为公司新能源事业发展积累经验、沉淀技术、锻炼队伍……

  与此同时,西南油气田还以节能降耗、优化结构和清洁替代为抓手,利用自身林地资源,选取重庆市丰都县方斗山农场3200余亩林地开展林业碳汇项目,获得首张碳中和证书,从源头上减少天然气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实现减碳。

  聚点点微光,汇曜曜星河。西南油气田“双碳”之路起步虽难,但渐行渐宽。“大考”当前,西南油气田正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迎接新能源,以发展智慧谋划新能源,以主动姿态拥抱新能源,坚定不移走新能源业务高质量发展之路。(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