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13日电 (吴平华)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简阳市组织申报的畜肉菜肴传统制作技艺(简阳羊肉汤传统制作技艺)、成都中药炮制技术(六神曲传统炮制技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手工挂面制作技艺(石桥挂面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据介绍,简阳羊肉汤源于古牛鞞县令董和“鱼羊烩”和三国蜀汉诸葛亮为平息南蛮孟获的叛乱、解决士兵饮食而独创的“全羊汤”。简阳羊肉汤历史悠久,是传统烹调技艺的典型代表。简阳羊肉汤以简阳独有的大耳羊为原料,分为五大菜类(凉、蒸、烤、烧、汤)尤以汤类为甚,制作流程很有讲究,大体可分为三个步骤。先将漂洗干净后的羊肉、羊杂、羊骨架等放入锅内清煮,等到熟后再从锅里分类捞出来晾干,并将老锅汤倒入另一器皿内待用。其二是根据客人所需把晾干后的羊肉、羊杂等下入锅内猛火爆炒2分钟左右,其间加入姜、胡椒等调味料,等有香味溢出、锅底油出现时,根据肉的多少倒入成比例的老汤进行烹煮。这个是熬味的关键,要掌握好时间和火候,如果不到位就会使汤的色、香、味黯淡。

最后,在起锅时放进葱段、味精等佐料。不到十分钟的时间,一盆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就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味碟根据需要可用青红鲜椒、辣椒面等配制,侧旁备有调味品供不同口味的人添加。简阳羊肉汤的最大特点就是汤靓酽味香醇,鲜香皆俱,入口不腻。

成都中药炮制技术(六神曲传统炮制技艺),六神曲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发酵中药。六神曲由古代制曲技术演变而来,最早出现的是酒曲,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凡酿酒必资曲药成信”。晋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制曲法,即在酒曲中加入中草药,晋代人嵇含的《南方草木状》中,就记载有制曲时加入植物枝叶及汁液的方法,至北魏时期,民间逐渐演变诞生出将几味中草药混合发酵后用以治疗消化不良的一种药物,它就是如今的“神曲”,能健脾和胃、消食调中,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手工挂面制作技艺(石桥挂面制作技艺),简阳石桥挂面原产地在四川省简阳市石桥镇。石桥挂面,俗称高架面,制面全用手工操作,创始于宋代,盛行于元代,延续至今有九百多年历史。石桥挂面有条细如丝、外圆中空,色白味美、煮不浑汤、隔夜回锅仍如鲜面的特点,驰名省内外。
据悉,传统中药发酵饮片六神曲,为四川辅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产品之一,自2012年以来,该公司在简阳市内流转土地235亩,自建基地种植六神曲原料。药材播种、田间管理、生长管理、采收、加工均邀请当地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负责,切实做到助农增收。同时,公司不断带动周边群众自种后回购原料,并在简阳市镇金镇建立中药材生产线,生产员工全部聘请本地居民,每年提供50余个就业岗位。六神曲传统炮制技艺扎根乡村,为服务农业农村转型升级作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简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成都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管理办法》等条规,实现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持续壮大产业,服务经济发展。除六神曲外,简阳羊肉汤也极负盛名,为乡村振兴起到重要的作用。群体传承随着产业发展得到有效壮大,其制作技艺遍布简阳所有镇(街道),全市羊肉汤店经营户320家,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年产值超过6.5亿元。石桥挂面等项目也都依托其公司企业,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持续开展活动,助力文化振兴。2016年起每年开展“畅游成都·体验非遗”“非遗进校园”等系列活动20场以上,覆盖全市所有镇(街)。同时,每年到射洪坝一小、解放九义校等学校开展川剧进校园150节课,参与学生6200余人次。
持续加强宣传,创作非遗精品。依托简阳农民画(简阳市级非遗项目),组织作者深入简阳农村、社区、街道、公园、种植园、养殖场、建设工地和机场等,创作大量反映简阳本土民风民俗、生产劳动、田园风光等场景的画作,入展中宣部、文旅部等单位举办的首届“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美术创作征集展示活动”。2021年8月,简阳市凭借“简阳农民画”荣获四川省文旅厅命名的2021-2023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编的川剧小品《二娃回乡》获“文艺繁星计划——成都市首届戏剧小品、曲艺原创作品大赛”二等奖。为简阳本土非遗项目拍摄宣传视频,并通过抖音、视频号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营造全民保护、传承非遗的良好氛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