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接待游客32.9万人次 乐至“五一”旅游收入超亿元
2023年05月06日 11:2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6日电 (吴平华 谢义)最美桑姑大赛、灯光秀、打铁花、喝啤酒、吃小龙虾.....今年的“五一”假期,乐至“文化味浓”、“烟火气足”,丰富多彩的系列文旅活动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带动消费市场持续升温。据乐至县文广旅局6日透露,“五一”期间,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数32.9万人次,全县旅游综合消费总收入共计10396.4万元。

  活动精彩纷呈 吸引八方游客

音乐节现场。谢义 摄
音乐节现场。谢义 摄

  “在朋友圈看到乐至‘五一’期间要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就想来体验一下,这个小长假计划就在乐至过了。”4月28日,来自成都的游客伍女士就驱车带着家人来到了乐至旅游的第一站--陈毅故里景区。

  参加千人全民徒步大赛、体验乐至川剧文化戏、现场学习手工制作、参观陈毅与张茜家庭图片展和职工摄影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伍女士一家人体验感满满。

  “今天的活动很丰富,一家人玩得很开心。”伍女士说,她打算当天晚上带着家人去星奥购物广场乐至味道啤酒音乐狂欢节,次日去东山镇第三届蚕桑文化旅游节,之后再去参加秋千王国首届劳动文化艺术节。

  “五一”假期,乐至开展了10余场系列群众性文旅活动,通过文艺汇演、灯光秀、最美桑姑大赛、唱红歌、广场舞、剥龙虾比赛、农耕传统技艺展览展示、传统农耕器具展示、川剧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方式,营造了浓厚的旅游氛围,充分展示乐至的“五一”魅力和特色,让游客朋友在玩乐中感受劳动美、在劳动中体会生活美。

  “‘五一’期间,我县加大文化和旅游市场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带给游客更多的节日旅游体验,吸引成都、重庆、湖南等地的10万余名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乐至的旅游品牌进一步得到提升。”乐至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到。

  促销力度大 惠民力度足

游客排队购买乐至美味烧烤。谢义 摄
游客排队购买乐至美味烧烤。谢义 摄

  4月30日一大早,市民王先生就来到位于乐至县文峰工业园区的2023“驾享夏日”惠民购车活动现场,他打算新购一辆代步车。

  活动现场,广州本田、广汽丰田等10余个主流汽车品牌产品“亮相”,吸引众多像王先生一样的市民前来咨询购买。

  “除了享受参展车企本身的优惠福利外,还可以享受1000元、2000元、4000元三个档次的购车补贴。”详细了解此次活动的优惠政策后,王先生当场签订了购买意向书。

  今年“五一”期间,居民出行意愿强烈,消费热情高涨。除“驾享夏日”惠民购车活动外,乐至县还持续开展了“乐至味道”啤酒音乐狂欢节、万贯国际邻里生活节、“宜居乐至”五一购房优惠活动、五一家居特卖等活动,进一步拉动了市场消费。

  在新博新美家居商场,各个店铺收银台前等待消费券结账的顾客早已排起了队,收银员正忙着为其进行逐个核销。市民徐先生说,他抢到了满100减30的消费券,非常实惠。

  为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节日期间,乐至县安排资金6.8万元,面向全县居民发放政府消费券,有效聚人气促消费,点燃假日消费市场。

  市场活力回归 实现收入过亿

  5月1日,在大润发、时代百盛、家家乐等大型超市内人流如织,很多市民趁着假期走进商场添置新衣、品尝美食、休闲娱乐。

  “以前是一周进一次货,这几天基本上三天就要进一次,我们超市的客流量比起平常多了两倍左右。”时代百盛超市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餐饮消费也逐步恢复,到餐饮店堂食的市民络绎不绝,各个餐饮店座无虚席,甚至很多餐饮店到就餐高峰期需要排队就餐。

  “现在一天的食客量是平日的3倍多,早上十点多开始,一直到晚上十点多才送完最后一批食客,今年‘五一’假期人气太旺了。”走访中,一家餐饮店老板说。

  “每天晚上5点钟左右就上客了,我们店上推出的凉拌鲫鱼、干锅小龙虾等不到10点钟就买完了,这几天的收益能抵得上平时一个月的。”一夜宵店老板说。

  伴随着政府消费券大放送、线上引流带动实体消费、线下让利促销“争奇斗艳”和消费者急需释放的消费需求,“五一”期间的销售额和客流量每天都在刷新,连续多天的吃喝玩乐背后,也见证了乐至市场回归的活力。

  “五一期间,全县旅游综合消费总收入共计10396.4万元,创造了近几年的新高,实现了消费市场‘加速度’‘回暖’。”乐至县商务和经济合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