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8日电(陈晓)近年来,保险资金运用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实体经济、社会民生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寿险”)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区域重大战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金融服务功能,通过丰富新市民普惠保险供给、创新跨区域保险服务,聚力推进成渝金融服务一体化,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国寿力量。

科技赋能:保险服务跟着新市民走
“我在四川购买的中国人寿保险,能在重庆申请理赔吗?”客户王女士拨通了中国人寿95519客户服务热线,咨询保险理赔。
40岁的王女士来自四川都江堰,已在重庆生活10多年。去年8月,王女士被查出患有肾恶性肿瘤,入院接受治疗。95519坐席了解情况后,向王女士介绍了中国人寿全国“通赔通付”服务。异地保单丝毫没有影响理赔时效。在王女士递交理赔资料的一天时间内,15万元重大疾病保险金就赔付到账。
中国人寿寿险依托全国“通赔通付”服务实现保险服务跟着客户走,让新市民不必在承保地和出险地之间往返奔波,极大地方便了客户。2022年,公司为30261名新市民提供了理赔服务,赔付金额达5148.09万元。

成渝联动:保障失能老人照护需求
“真没想到我们人在成都,也能这么顺利完成评估。”李奶奶的姐姐说,长护险能承担每月1200元的居家护理费用,这样日常生活就能负担得起了。
为进一步保障异地失能人员的长期护理需求,推动成渝两地基础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中国人寿寿险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式,为居住在成都成华区的李奶奶完成长期护理保险异地评估,畅通成渝两地长期护理保险异地评估通道。
66岁的李奶奶因膝下无子女且生活不能自理,由住在成都市成华区的姐姐照顾。通过一次中国人寿在渝中区社区的长护险政策宣讲,李奶奶递交了长护险申请。很快,在受理资料后,中国人寿寿险重庆市分公司通过与成都市分公司联系,其长护险评估人员上门为李奶奶完成失能评估信息采集。
通过与中国人寿寿险成都市分公司开展成渝两地长护险评估联动,由在成都的长护险承办机构按照重庆市长期护理保险失能信息采集标准对参保人进行日常生活、认知、感知与沟通能力等信息采集。中国人寿寿险重庆市分公司结合采集信息和病例资料,对参保人进行失能等级评定,确保让异地失能人员享受相关保险待遇。
为确保长期护理保险更好满足市民的需求,中国人寿寿险通过线上视频+线下上门回访服务,了解失能人员康复情况及护理情况。对于属地居住的失能人员,一般采取上门回访,以便更直观地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对于跨市居住或居住较为偏远的患者,采取线上视频的方式,工作人员会针对用药、饮食及护理与家属进行交流指导,确保将为民服务的理念落实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服务实体: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重要战略机遇。中国人寿寿险把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大局,进一步发挥行业“头雁”作用,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专业性,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2022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在渝存量投资规模超过500亿元,其中另类投资规模约20亿元。着重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战略新兴产业、“一带一路”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和保障方案。2022年,为中小微企业提供1408.2亿元保险保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60.34亿元保险保障,积极发挥保险保障作用,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将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并始终坚持把着力点放在服务实体经济和区域重大战略落实上,助力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大力推进成渝金融保险一体化发展,唱好“双城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