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6日电 (高珊珊)5月15日是“第30个国际家庭日”。上午9时,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第30个国际家庭日”主题活动在这里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围绕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机制构建,聚焦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华优秀家风家教传承、家校社协同教育国际比较等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

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嘉宾和专家学者分别是: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罗布江村,钱学森科学教育研究会会长李平中、顾问胡晓蓉,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上海现代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马和民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靳敏,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纪大海教授,芬中教育协(学)会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栋,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洪兵、卿子俊,四川省医学会精神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喆教授,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吕红霞,西南财经大学李天行教授等。

近年来,针对家庭教育、青少年发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等问题,国家出台了一批法律法规,明确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责任边界。

活动现场,李栋介绍了全球家校合作的基本情况,着重分享芬兰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并且深入探讨成功家校教育背后的原因,以生动的案例、前沿的国际视野带来家校社协同教育的一些思考。
马和民教授表示,基础教育已从学校单一中心走向学校、家庭、社区与社会多中心,从单一抓分数走向抓身心、抓学力、抓人格、抓特长、抓全面素质发展,从静态学校教育走向动态家校社协同育人。“我们既要返本守正,更要滤旧图新;既着眼未来,更聚焦当下;既要放眼全球,更要着力传承中华传统优秀家风。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纪大海教授在主旨发言中指出,近年来,国家一系列关于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的政策文件出台,对家校社协同育人全面实施和教育改革深度推进,“作为学校、家庭、社会,处于这样的改革期,也应该做好准备,深度融合,把协同育人真正落实到教育的每个细节中去。”他认为,一个关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全新教育生态,成为千家万户的迫切刚需。
在当天下午的微论坛环节中,成都市家校教育协会副会长、成都市教科院教研员吕红霞作题为《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指导》的主题发言;成都市家校教育协会副会长、华西医院心理专家李喆与大家分享了《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他们认为,未来家校社协同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每位家长、老师都应树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念,并践行到日常的教育活动当中。
据了解,由电子科技大学工会等单位发起成立的成都市家校教育协会,是经成都市民政局审批,由成都市社科联指导的全国家校教育领域的首家智库,着力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机制和新生态建设。成都市家校教育协会首任会长、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杨曦表示,协会将进行大调研,围绕家长、教师在育人实践中的基本问题,整合国内外有关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的资源,倾力打造成都家校社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的范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