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广元利州探寻月坝湿地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最优路径
2023年05月17日 19:1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7日电 (张文良)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平均海拨1420米,森林覆盖率94%,年平均气温22.7℃。作为四川省首个高山湿地保护小区,如何汇集绿色生态、绿色生活、绿色发展为一体,书写新时代绿色答卷?

  高山湿地候鸟“新驿站”

  嘴黄绿色,脚蹼橙黄,颈部系着一条白色领环……今年2月,几十只绿头鸭现身月坝高山湿地。它们成群结对,在近月湖边草地或湖中未融化的冰上,嬉戏追逐。

  我国境内的绿头鸭繁殖于西北和东北,越冬于西藏西南及北纬40°以南的华中、华南广大地区。能在月坝高山湿地惊艳现身,更多是因为它们在迁徙途中发现了这块“宝地”。

  “2021年我在月坝拍摄时就发现了几只绿头鸭,去年有十几只,今年就有几十只了,说不定明年会更多。”聊起绿头鸭现身的场景,户外摄影爱好者罗斌说,月坝,被人们誉为一个离月亮最近的地方,是他多年一直关注的地方,他亲眼见证了这片沼泽湿地如今变成了候鸟的“驿站”。

  月坝湿地四面环山,系属高山草甸湿地。湿地区域内水草丰茂、滩涂散落、鸟飞鱼跃。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南北候鸟迁飞路线的中心节点和关键区域。2015年5月成功申报为四川省首个高山湿地保护小区。

  “只需做好生态保护工作,鸟儿们就会‘用脚投票’。”正如罗斌所言,近年来月坝湿地在鸟类保护上发挥的作用可谓日益显著。据不完全统计,绿头鸭、绿翅鸭、鸳鸯等10余种候鸟,已将这里作为迁徙途中歇脚的“新驿站”。

  自成功申报为湿地保护小区以来,利州区以更大力度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探寻高山湿地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截至目前,月坝受保护湿地面积达16845亩,常年水面1000余亩,沼泽近2000亩,湿地率达到了88.9%。

  生态优势带动旅游发展

  以月坝湿地为中心,月坝村民吃上了“生态饭”。

  “全村有345户,1138人,人均纯收入超过2.8万元,村集体资产超过300万元……”白朝乡长周韬介绍了月坝村的发展情况。过去这里的村民主要以农耕和卖山货为生,可以说是“靠山吃山”。近年来,当地持续发力生态保护,月坝和罗家老街相继成为湿地保护小区和民俗网红打卡地。短短几年,月坝不仅成为广元市民近郊游打卡地,也成了川陕甘渝毗邻城市游客的“诗与远方”。

图为月坝湿地保护小区近月湖全貌。 利州区委宣传部 供图
图为月坝湿地保护小区近月湖全貌。 利州区委宣传部 供图

  依靠生态优势,月坝村发展起了旅游产业。立足生态康养度假区建设,新建了游客中心、火烧馍一条街、露营基地、湿地花海等景点,开饭馆、办民宿成为村民致富的新项目。

  “目前,我们村有酒店2家、民宿25家、餐饮38家,月坝旅游沿线3000余名村民,吃上了‘生态饭’。”月坝村富民专业合作社民宿管家李京说。“村集体领办经营专业合作社,122户加入村合作社共享发展红利,其中52户将闲置房屋入股‘变现’,当起了‘甩手掌柜’。”

  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月坝走出了一条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吃农家饭、住民宿、游湿地、看星空”,让每一位莅临月坝的游客领略到生态之美,体验到生态之乐,也让这里的村民尝到了生态之甜。因此月坝先后获评为“中国十大乡村振兴示范村”“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四川省森林康养基地”。

  绿色能源月坝“新明天”

  月坝湿地西侧,1917米的黄蛟山倚天而立。

  黄蛟山风电场,这个在建的绿色能源产业项目,正为利州区乃至广元市积蓄发展力量。12台单机容量为5MW的风电机组,装机容量为60MW。本风电场等效满负荷年利用小时数为2034h,年上网电量为1.22亿kW∙h。

  截至5月17日,黄蛟山风电场项目道路工程已累计完成场内道路清表7290米、完成率68.7%,累计开挖完成5760米、完成率48.6%,为月坝绿色能源建设迈出了坚实一步。

  距黄蛟山风电场30公里外,就是宝珠寺水电站“水风光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一流示范项目。黄蛟山风电场拟以1回220kV出线接入宝珠寺水电站,届时,该风电场将与宝珠寺水电站、紫兰坝水电站形成“水风光储”综合能源协同供应体系,为广元建成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提供系统化支撑,更好助力广元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除风力发电项目外,月坝片区还被纳入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重点开展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森林抚育、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1.44亿元,目前,月坝片区已取得银行授信,授信金额9亿元。

  “水风光储”登顶黄蛟山,国家储备林走进月坝……生态优势资源相互配合、相互助力,月坝绿色发展底气更多、成色更足、特色更显。(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