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挖潜数字化 释放新智能 “成都造”“水务大脑”护航城市供水
2023年05月18日 16:3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8日电 (胡清  徐杨祎)小小一滴水,关乎大民生。如何让城市供水更智慧、更完善、更高效?“成都造”“水务大脑”值得拥有。

  记者从成都环境集团获悉,日前,成都环境集团控股的兴蓉环境沱源公司,与成都环境集团科技公司组成联合体,成功中标仪陇县供水管网一体化及智慧水务项目(智慧水务采购项目)。该项目集物联感知层构建、数据中心、管网物探以及17个智慧应用系统于一体,为典型的供水企业一体化智慧运维综合管理系统建设项目。

  作为“成都造”“水务大脑”,该项目未来将如何挖潜数字化,释放新智能?将如何以科技赋能护航“绿水青山”?将如何打造“城市水务物联网”范例?为此,记者走进了成都环境集团,全面了解“水务大脑”的构造。

  涵盖20个子系统

  创新构建“运营+技术”商业新模式

“成都造”“水务大脑”护航城市供水。成都环境集团供图
“成都造”“水务大脑”护航城市供水。成都环境集团供图

  此次“成都造”“水务大脑”为何能脱颖而出,成功中标?该项目有何优势?

  据沱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沱源公司聚焦自来水业务,以制度体系、业务架构、组织架构以及战略规划等为基础,利用水务物联网技术,一体化构建了一套全方位的信息化平台——沱源公司智慧水务综合管理平台,依托该平台优势,最终成功中标。

  记者了解到,该平台涵盖了在线水力模型、制水成本管理、管网巡检管理、管网抢维修管理、设备管理系统、营收收费系统、用户报装系统、能源管理系统、表务管理、抄表管理、区域计量分析管理、网上营业厅、服务热线管理等20个子系统,覆盖了水源管理、厂网售调等自来水全业务领域,信息化程度极高。

  “该平台实现了‘管理为业务服务、技术为管理支持、实现管理看得见’的核心理念。同时公司积累了近80年供水运营经验,在这次中标项目中将得到全面的展现。”在成都环境集团兴蓉环境相关负责人看来,此次该项目的中标预示着该公司在探索数字化运营的商业路径上踏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开启了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拓展“成都造”信息化服务项目输出,创新构建了“运营+技术”的商业新模式,实现了兴蓉环境轻资产投资新突破,助推向轻资产运营模式进一步延伸。

  开展了智慧云控中心建设

  打造供排净治一体化智慧管理成都模式

“成都造”“水务大脑”护航城市供水。成都环境集团供图
“成都造”“水务大脑”护航城市供水。成都环境集团供图

  此次中标,是成都环境集团兴蓉环境以“成都造”“水务大脑”提升城市供水能力的关键一步,也是打造四川“城市水务物联网”范例的重要一环。

  那么,未来,这家成都国企控股的上市公司将如何在全国走出了一条新思维、新探索、新成效的“智慧水务”道路?

  “兴蓉环境在做大水处理业务与做强环保业务的同时,大力推进企业数字化的转型,开拓轻资产运营模式,开展了智慧云控中心、财务共享中心等系统的建设。”据成都环境集团兴蓉环境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云控中心系统通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整合技术和人才优势,驱动运营管理模式创新升级,实现对异地子公司的统一管理和高效调度,并且助力公司有效控制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效能。

  据了解,目前该公司智慧云控中心已覆盖公司污水厂、污泥处理厂的集中管控。公司未来将继续探索超大城市供水、管网、排水、固废业务的智慧统筹管理,打造行业供排净治一体化智慧管理成都模式。

  重视信息化服务项目输出

  将持续开展智慧建设

  如何让产业“引擎”全面发力?据了解,作为成都上市公司,成都环境集团兴蓉环境近年来指导子公司积极开展智慧水务建设,建立了各类自动控制生产模型,先后开发运用的信息系统运行成熟可靠,实现了水厂生产、运行和管理的智能化。

  “未来公司也将高度重视信息化服务项目的输出,在轻资产运营模式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助力公司从重资本驱动的企业,升级为轻重并行、价值驱动的现代企业。”成都环境集团兴蓉环境表示,兴蓉环境作为国内领先的水务环保综合服务商,拥有全国排名前列的供排水规模,同时该公司充分利用已有优势,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垃圾渗滤液处理、餐厨垃圾处置和污泥处置等环保产业,底蕴较为深厚,“公司将持续开展智慧建设,进一步实现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智慧化,不断提升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