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20日电 18日下午,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探索学科融合助推立德树人”AR德育课研讨会,邀请相关教育专家展示、研讨AR德育课与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科学等跨学科融合,创新育人方式,促进立德树人。活动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承办,四川天府新区华阳实验小学、成都高新新华学校协办,AR技术由圆宇宙信息技术(成都)有限公司支持。

活动开始后,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副校长沈勇致辞,向参会嘉宾们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和目的。
四川天府新区华阳实验小学校长樊杰以AR情境教学的四性、AR情境教学的四高、AR如何跨学科融合、AR在德育教育中的跨学科融合、AR教学培育新时代“三有”人才这五点提出思考:在AR技术的帮助下,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红色文化、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AR学科融合课可以融合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利用AR的生动逼真、四维特点,引导学生的价值观趋向和情感表达,自然、巧妙实现育人功能。利用AR的场景式、沉浸式体验,融合其它学科知识,达成项目式的学习的目标。

三位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分别上了三堂精彩纷呈的AR德育课程,引发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反响。第一个课程为“AR德育飞夺泸定桥”,由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教师杨梦婷通过AR技术,将小学生们带到泸定桥,亲身体验飞夺泸定古战场的激情与历史文化。
第二个课程“AR德育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四川天府新区华阳实验小学教师徐晓薇为大家呈现,带学生通过AR技术模拟修建2200多年前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并了解都江堰“引水灌田,分洪减灾”的办法,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次AR课堂让学生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用劳动和智慧创造出的奇迹。
第三个课程“AR德育优秀传统文化-立夏”由成都高新新华学校教师黄译慧呈现,课程利用AR技术“天体运行”了解立夏的来历,感受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通过“AR插秧”和“AR斗蛋”了解立夏的习俗,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课程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农耕社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记忆,也让小学生们认识到“立夏”这一节气的意义。

此外,三位老师也分别发表了精彩的点评,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了AR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并为现场近200位校长及老师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和启示。2000多人在线观看了此次活动的直播。
四川省教科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青春从教育理论与实践角度阐述了AR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前景,他表示:“本次课堂是把真实的情景进行还原到课堂上来,这很符合我们新课程,不管是高中、初中、小学新课程的要求都是我们需要在真实情景中去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真实的情景中去考核、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今天的三节课程用AR去呈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情景还原,让学生能够在当时的环境当中去体验。这三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学生沉浸在其中,枯燥的讲解说明起到的作用与真实情景呈现不能相比的,这种技术运用到德育当中,弘扬长征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教研员周玫则从实际应用出发,分享了自己在利用AR技术推进德育工作方面的经验和思考:本次跨学科德育课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在这次AR课件上设置了学生探索点,让学生以小组或者个体的方式通过思考、实操来达到探索学习的目的,增强学生对课堂主题的体验。今天大家看到了教师展示、学生观摩、到学生围绕课堂问题多视角探究。从德育专题研讨看到学科融合的呈现,以更多的科学探究、劳动教育、其他学科融合、做德育价值的拓展。AR课可以成为学校学科融合改革的方向之一。
本次活动延续了学科融合的理念,通过高科技手段开展立德树人工作,让学生们可以更加直观体验到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为当地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
参加本次活动的嘉宾还有武侯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易琼、成都(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校校长陈泽刚、成都蜀西实验学校校长陈浪、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副校长王宁、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副校长吕江洪、成都市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德育校长刘艺石、郑州师苑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杨洪亮,以及来自浙江、河南、重庆、西安、深圳等地和成都各区(县)的学校代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