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0日电(尧欣雨 杨仟仟)近日,成都市新华公园的一家传统茶馆一夜之间焕然一新。馆内古朴的木质茶桌上,铺上了缤纷绚丽的彩色桌布。每张桌布上印有“不透露”“不冒险”“不点击”等鲜明大字。对应的大字背后,排布着“不透露个人重要信息”“不点击来路不明的二维码”等内容。这里正演绎着一场关于金融知识的特殊“布局”。
以“布局”解“套路”

据了解,这场关于金融知识的”布局“,是由四川省银行业协会指导、新网银行策划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选择倍受百姓青睐的茶馆开展此类活动,是新网银行为了将金融知识触达更广泛人群,所做出的一次新尝试。
除了常来光顾的附近居民外,亦有茶客慕名前来体验,其中也不乏正在成都度假的游客。“没想到,成都的茶馆文化,还能和金融知识有这样的跨界融合。”一位游客在悉数读完桌布上的知识点后,发出了如此感叹。
新网银行用简练易懂的通俗语言,将“不点击不明链接、二维码”“不轻易出借个人银行卡、身份证”“不轻信‘保本高收益’的养老投资”等以“不”字开头的金融知识点,巧妙地与“布”字谐音呼应,打造了这场五颜六色的金融知识“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活动中所提及的金融知识点,都是新网银行结合时下常见的典型案例和“套路”,搜集整理出的关键提示和“实在经验”。茶馆戏台上的川剧演员,用高亢的戏腔唱出了这场活动的意义:“任套路再深,这场布局亦能帮您去伪存真。”
从校园到茶馆

除了选址更多面向中老年群体的茶馆,新网银行还在上个月走进校园,为小学生们带去了一堂生动的金融知识主题课。
在一个小时的课程中,由该行专业员工担纲的讲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许多与同学们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小故事,并由此串联起“金钱的来源”“理性消费”“借贷有度”等金融知识点,引起了同学们对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不乏金融知识”的思考。
为了让金融知识更加“丝滑”地触达同学们,讲师颇有心思地将金融知识和小学学科有机结合。例如,讲到金融知识和语文学科的关系,讲师引导同学们用自己熟悉的阅读理解思维方式,理解“金融消费者八大合法权益”;讲到金融知识和美术的关系,同学们不仅鉴赏了人民币上绘制的长江三峡、桂林山水等胜景,还通过趣味抢答的形式认识了来自其他国家的货币币样;论及金融知识和科学时,作为新一代数字原生银行的新网银行,则在课堂上为同学们描述了互联网银行的“数据金库”与传统银行的区别,还现场展示了验钞机的工作原理。不少对科学充满浓厚兴趣的同学们,更是聚精会神地跟随讲师的介绍,汲取了许多科技含量满满的金融知识点。
此次关于金融知识“跨界”融合的尝试,正为新网银行之后的金融知识融合实践提供了启发和参考,以此开始了“让金融知识随处见、随手得”的系列实践。
用巧思换真知

事实上,奔跑在全新赛道上的新网银行,一直探索将技术创新延伸至服务创新。通过更加务实有效、精准触达的金融知识普及工作,新网银行让原本不易获取的金融知识随处可见、随手可得,从而防患于未然,自源头上避免广大金融消费者因不熟悉金融常识而深陷不断翻新的“套路”或陷阱。
如何实现“让金融知识随处见、随手得”?新网银行用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今年“3.15”期间,该行以“1块钱也要明白花”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快闪花市活动。通过由不同“金融知识花语”组成的鲜花盲盒来与广大市民互动。将鲜花特性与金融知识相结合,参与群众兴致渐浓,驻足分享。而同期“上映”的同名微电影,则是该行以日常生活中涉及1块钱消费的金融场景为蓝本,创作的发生在幼儿、青年、中年和老年四代人身边的故事。以电影这一百姓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剖析出理性消费、个人征信、预付式消费以及“养老”诈骗套路等金融消费热点。
从线上到线下,从茶馆到校园,从微电影到落地活动,新网银行用层出不穷的“巧思”,期望换得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群,对于金融知识的“真知”。以此,持续履行作为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携手行业力量共同提升广大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识别能力,以金融助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金融环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