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2日电 (记者 贺劭清)由成都理工大学主办的第十四届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大会22日在成都开幕。

该大会被称为地质学界“奥林匹克”盛会,系首次在中国举办。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延政,雅典国立科技大学IAEG主席Vassilis Marinos,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委会主任委员唐辉明,韩国成均馆大学国际地质工程学会联合会(FedIGS)主席Chungsik Yoo,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清友,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巨能攀等出席会议,来自国内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生产单位等参会代表1300余人到场参会。
大会共有11场主题演讲,704场口头报告会,3场研讨会,4场海报,1场BOEG会议及1场IAEG亚洲国家/区域小组会。大会还特别设置3个专题培训课程,精心策划3条极具特色的野外科考路线,堪称工程地质届的饕餮盛宴。
本届大会以“工程地质与宜居地球”为主题,对工程地质与全球气候变化、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岩土体结构与工程地质特性、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海洋、交通、城市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地质与环境问题、工程地质与韧性工程建设、智慧工程地质、工程地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进行研讨,推动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科与研究发展,为重大工程、生态文明和宜居地球建设献计献策。
开幕式上,Vassilis Marinos对参会来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有着59年历史的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在国际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始终通过向公众宣传工程地质学及减轻地质灾害和风险、发展基础设施和保护环境等方式,不断改善人类安全和生活质量。他在致辞里夸赞了成都和主办方,并进一步表示,四川省以其底蕴深厚的历史、充满活力的文化和丰富多样的景观而闻名,通过此次大会,他希望各位专业人员能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加深对工程地质与环境理解,加强协会合作,为进一步对人类宜居地球做出更大贡献。
唐辉明在致辞中代表工程地质专委会以及42万中国工程地质学者,对大会的召开表示最衷心的祝贺。他表示,工程地质学在保障人类安全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认为,长期以来,中国的工程地质工作人员为国际工程地质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中国学者丰富了工程地质学的理论体系,促使工程地质学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Chungsik Yoo表示,大会“宜居地球与工程地质”的主题和实现环境可持续性目标不谋而合。近年来,由于环境变化、气候变化、过度消费、人口增长等问题,环境可持续的目标在受到挑战,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有非常严重的气候问题。地质和气候关系紧密,需要学者们进行更多的研究。
何延政致辞表示,今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全面开启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召开的历史性里程碑会议。四川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力助推美丽四川、平安四川的建设。成都理工大学深耕工程地质和环境保护六十余年,全力推动了中国工程地质学科建设以及科技创新发展,为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刘清友代表主办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向出席开幕式的各位院士专家、领导嘉宾、代表们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此次大会由成都理工大学首次主办,是一次突破性的壮举。在张倬元、黄润秋等几代工程地质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地质和生态环境科研团队守正创新,深耕理论发展与科技创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为工程地质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强代表组委会进行报告。此次大会有超过732份完整的论文,经过了严格的审查程序,有328份论文被接受,接受率达到了45%以上,所有这些投稿覆盖了12个主要领域,来自于45个国家和地区。有1194位来自于35个国家的学者注册进大会,参与开幕式有1300多人。会议日程包括11个主旨演讲、3个软件培训课程、3个研讨会,704个口头报告会等,还有一些特别的活动如BOEG会议、IAEG亚洲国家地区小组会议等。会后设有3条实地科考路线,分别有都江堰-映秀、泸定-磨西及巴东-三峡路线。
随后,大会进行了颁奖仪式。共授予伍法权及J. Louis van Rooy 终身成就奖章;Martin Culshaw, Christian Schroeder获得Marcel Arnould奖章, Paul Marinos获得IAEG荣誉主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