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只此宜宾:为此佳酿 以介眉寿
2023年10月03日 17:1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3日电(吴平华 张新)“中国白酒之都”,是宜宾最响亮的名片。这里是多粮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具备世界级最美生态酿造环境基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粮农组织认定为“地球同纬度上,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白酒的生态地区”。

  全球知名白酒五粮液。张新 摄
全球知名白酒五粮液。张新 摄

  在宜宾,酒史比城史长,4000年时光悠忽,故事早已姿态万千。

  2011年10月,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四川)考古现场。金沙江边,一个小陶杯的出土,惊喜了考古专家。陶杯杯口径5.2厘米、底径3厘米、高4.5厘米,被认为是一个酒杯。当时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惊叹,酒具的发现将使宜宾酒史往前再推1000多年,是支撑宜宾有4000多年酒文化史的实物证据。

 五粮液酒酿造现场。张新 摄
五粮液酒酿造现场。张新 摄

  先秦的清酒、秦汉的蒟酱(据宜宾酒文化专家凌受勋考证,“蒟酱”是一种包括酒、肉、麦曲、香料、盐和“枸”果实制成的酱类食物,这正是宜宾人对“酒”的高级吃法和创造),南北朝的咂酒,唐代“春酒”“重碧酒”,宋代的“荔枝绿”“姚子雪曲”,再到明代的“杂粮酒”,清代的“泥头酒”,最后产出闻名天下的五粮液……

  宜宾人爱说“背靠三条江,喝酒如喝汤”,四千年岁月,一路行来,东楼赏月、独立长江,金榜题名、红袖添香……人世更迭,岁月流转,在人生的得意与失意处,总有一杯酒,以庆成功,以遣愁怀。

  在宜宾,酒助诗性,诗能下酒,浮一大白,诗情与逸兴相与遄飞。

  唐宋元明,走进宜宾的诗人们,无论是来自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一杯宜宾酒,都可慰风尘。诗圣杜甫路过宜宾,被杨使君宴请,上东楼醉饮,一句“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将“重碧”春酒泼洒到了大唐诗史之中。

   五粮液生产厂区。张新 摄
五粮液生产厂区。张新 摄

  北宋时期,黄庭坚宦海落魄,谪居宜宾,为宜宾酒破戒,更为宜宾酒高歌。他与杜甫隔着近300年的岁月遥遥捧杯,“试倾一杯重碧色,快剥千颗轻红肌。”“谁能品此胜绝味,唯有老杜东楼诗。”

  在《安乐泉颂》中,黄庭坚写道,“姚子雪曲,杯色增玉。得汤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螫。老夫手风,须此神药。眼花作颂,颠倒淡墨。”堪称宜宾第一个“酒广告”。

  此后,南宋的范成大登锁江亭,一展“我来但醉春碧酒,星桥脉脉向三更”的豪情;明朝的李春光去了流杯池,挥洒“水有源头通玉液,人从谷口泛金樽”的逸兴……

  大江大河,添了上酒香酒韵,宜宾的壮美山水更增声色。

  在宜宾,举目之处都是酒风酒韵酒文化酒元素,和浸透了酒香的一城人间烟火。

  宜宾农村遇到婚庆嫁娶、修房造屋等喜事,要吃“坝坝酒”。在猜拳、作对、吃酒、笑闹中,酒香越发醉人,人情更加浓郁,正是乡土宜宾不可或缺的风景。

  宜宾酒的温和版——“醪糟”,也是宜宾人嗜好的食物。古时宜宾产妇生产,必吃“酒米醪糟”以下淤血;寒夜充饥,有一碗香甜可口的醪糟粑粑、醪糟蛋;做回锅肉,又怎能缺少醪糟当佐料?

  还有美食江湖中最特别的一味——糟蛋。在每年的三至五月之间,选上品鸭蛋,轻轻敲破,再将上等醪糟、红糖、高度白酒、食盐混合而成糟液,然后一层糟液一层蛋,放入坛中……精心酿制一至三年,便成“糟蛋”。食时,需与白酒、白糖、芝麻油充分搅拌……此蛋口感软嫩,味道咸而鲜,有浓郁酒香,是宜宾酒文化的又一鲜活变体。

  在宜宾众多名胜古迹中,最得酒趣之地莫过于流杯池。这座城北催科山下、巨石中开形成的峡谷,有溪水绕谷流淌。据说是黄庭坚仿“流觞曲水”意境造成,他们在此喝酒做诗,峡谷是酒峡,也渐成“诗峡”。

  在宜宾,不,在中国,在世界,谁不知晓五粮液?宜宾人用五粮液这“和美世代”,与世界“干杯”。

  多年里啊,每到12月,国际酒业的目光就会聚焦宜宾——国际名酒博览会在此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国内外行业专家、知名酒类企业家汇聚一堂,共享美酒魅力,共商产业发展,共擘酒业蓝图。酒博会的成功举办,为世界名酒、各类酒企、酿酒文明提供了广阔舞台,也为宜宾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融入新发展格局、打开对话世界窗口提供机遇。

  如今的宜宾,形成了以五粮液集团为龙头的千亿级产业集群,2022年,全市白酒营业收入1756.98亿元,利润总额395.11亿元,持续保持了在全国、全省的重要地位,整体效益仍稳步提升。

  未来的宜宾,正在构建长江“零公里”最优最美酿酒生态圈,打造世界优质浓香白酒主产区,加快建成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

  有故事还有酒,以此醇香,共邀世界,举杯畅饮。(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