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3日电(吴平华)茶,香叶,嫩芽。慕僧客,爱诗家。
滚滚红尘的日常里,它与茶米油盐消磨;淡泊宁静的岁月中,它与琴棋诗书作伴。三五克茶叶,再加一注滚水,就能浸润开一茶盅青绿山水,让春天鲜活、生动,让生活风雅、安逸。

宜宾不止以美酒闻名,与茶也有三千年说不完的故事。
二月的春风刚拂人面,茶歌就在宜宾山间郎朗地唱响了,茶园里茶农穿梭,也热闹起来。宜宾早茶的开采,号称“天下第一采”,吹响了全国春茶开采的第一声号角。
其他产茶区,“明前”茶采摘便以为珍稀,宜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春季回暖特早,茶叶在立春前后即可采摘,比江浙主产茶区早一个月至45天,是全国同纬度茶区春季茶树萌发最早的地区,再兼采摘及时,制作精良,上市快,品质好,因此形成了“早、嫩、快、好”四大特色。

宜宾早茶,观之汤色嫩绿鲜亮,闻之栗香馥郁持久,尝之滋味鲜爽甘醇。喝上一杯,便明白何为一年之鲜在于春。
宜宾人植茶已有三千年历史。
《叙永县志》称,“川南饮茶之风始于周时,到汉时行栽培,迄魏晋而大盛。”
《华阳国志》也记载,“僰道(宜宾古称)不仅多有荔枝,且园有芳箬、香茗....。。皆纳贡之。”
牧野大战后,僰人曾向周武王进贡香茗,金戈铁马的战争也间接地促进了茶的传播,茶开始走出蜀道,进人更广阔的天地。
在云雾缭绕、潮湿多雨的叙州区天宫山中,上个世纪50年代发现过千年古茶树,高数丈,需两人合抱;近年来又发现过野生大茶树种群,数量约达百株之多,都可证明宜宾是茶的故乡之一。

到了唐代,宜宾名茶迭出,所产的“鹿鸣茶”“梅岭茶”,举国知名。
唐宋茶马互市,朝廷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盐等来进行交换。因此,彼时的蜀地有著名的八大茶马互市,宜宾独占旧州僰道城和长宁军两处。
900多年前,黄庭坚来到了宜宾,此人爱酒,但更爱茶,是两宋咏茶词创作最多的词人,自称“分宁一茶客”。
他在宜宾写下《煎茶赋》,形容煮茶水声,像山间的松涛,茶乳之色,像春空的白云,津津有味地点评天下名茶,畅论茶道茶品。
他还写下“酒杯未觉浮蚁滑,茶鼎已作苍蝇鸣”的诗句,将宜宾美酒与香茗相提并论,为宜宾茶史传奇增添一抹诗情文韵。
到了清代民初,宜宾作为川滇黔水陆枢纽、物流重镇,拥有“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之美誉,宜宾茶除了畅销云贵,更是走向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近年来,宜宾茶以“健康茶业,绿色发展”为引领,着力推进种植品种、产业结构、产品品质“三个调优”,茶产业发展态势强劲。早茶节已经举办16届,2022年全市茶园面积达130万亩,干茶产量10.22万吨,综合产值320.2亿元,宜宾茶产业成为千亿川茶产业的排头兵。
春花秋月,早茶新茗,世间之美好,没有一样会等人,稍不留意,就会错过。秋晚之夜,我们肆情纵歌,也举茶同饮,邀月作陪,共待朝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