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6日电 (杨勇)眼下,正是收贮家畜过冬饲料的黄金时节。位于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的秸杆收储点,从田间回收的玉米秸杆堆成了山。“今天已经跑第三趟了,这一季大概卖了有30多吨。”卸下今秋田里最后一车玉米秸杆,村民林桥的10多亩秸杆全部卖出,按均价120元/吨算,仅卖秸杆这一项就给他家带来了近4000元的净增收入。

在安州区,除了林桥这样自种、自收、自送秸杆的普通农户外,还活跃着一群“职业秸杆经纪人”团队。安州区河清镇皇龙村村民邓绍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收割旺季,邓绍华每天有5吨左右的送料量。“两个月有近3万元的收入。”邓绍华笑得合不拢嘴。
“以公司年处理秸杆10万吨计,仅回收桔杆这一项,便可带动本地农户净增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绵阳市九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文明介绍,秸杆产出高峰期时,送料的车队从厂区排出去一眼望不到头,公司在安州区设置的10多个秸杆收购点,平均每天的收购总量超百吨。

和九森农业“经纪人+农户”的秸秆运、储“共赢”模式不同,远在100公里外的三台县刘营镇绵阳市隆豪农业有限公司则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新的利益联结机制。该公司董事长林军介绍,通过发挥企业技术,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的各自优势,仅青贮饲料一项,企业年生产商品达6万余吨,能覆盖周边10余个镇乡约2万农户,年均销售收入破1000万元,助农增收约400万元。
据了解,除安州九森、三台隆豪外,绵阳还有其他秸秆规模化综合利用主体162家。据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农作物资源台账子系统显示,2022年绵阳市农作物秸秆产生量308.53万吨(可收集量265.0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量256.74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6.88%。按当前农作物秸秆光杆的市场价每吨120元计,仅此一项,农户净增收入3.18亿元。

据绵阳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绵阳现有耕地660余万亩,秸秆年产量约占全省秸秆总量的10%。如何让占全省十分之一的秸秆变废为宝?如何达成产业发展与助农增收目标?绵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绵阳市围绕秸秆收、储、运、用等各环节“关键痛点”抓好项目设计。结合山区、沿河流域和丘陵地带的不同特点,在北部山区打造肥料化饲料化利用区;在涪江、潼江、梓江沿河流域打造高值高效利用带;在南部丘陵地区打造绿色种养结合低碳循环利用片,构建起了集“秸秆离田、收储与综合利用一体化”的全域全量综合利用体系。
同时,相继出台了《绵阳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整市推进项目2022-2023年实施方案》《绵阳市农业农村局关于进一步做好2022年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探索建立“企业+收储运中心+收储点+农户”“专合社+收储运点+农户”“经纪人+农户”等多元化秸秆收储运模式,秸秆综合利用新型经营主体同农户之间形成了“企业有赚头、农民有甜头”的合作共赢利益联结长效机制。
据了解,“十四五”以来,绵阳市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总投入达5841.5万元,与川农大、西科大、省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校深度合作,在绵阳大力推广机械化秸秆打包收储、秸秆青贮黄贮微贮及氨化、秸秆腐熟还田、生物质燃料发电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每年为地方培养技术人才1000余名,培育扶壮安州九森、三台隆豪、梓潼田宝等秸秆规模化综合利用主体,初步构建包含125个秸秆收储运站点(中心)秸秆收储运体系,建成游仙区、安州区、三台县等7个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目前,绵阳已基本形成围绕秸杆收、储、运、用等较完整的产业体系,2023年绵阳秸秆综合利用率有望突破97%。(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