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从“积跬步”到“至千里” 郫都影视文化产业欣欣向荣
2023年11月07日 11:1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7日电 剧组竞相来川、名导大咖云集、题材丰富多元、精品好剧接力.....四川影视发展势头正旺,是长期耕耘后的集中爆发,也是政策、服务、人才等叠加后的效应。在刚落幕不久的首届金熊猫奖上,不少制片人就谈到,过去四川省缺少影视的相关配套和相关从业者,但这些年随着成都影视城的建设,补齐了这一短板。

成都影视城。郫都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成都影视城。郫都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时间回溯到2016年5月,郫都区联合四川传媒学院规划建设府河源影视硅谷,这便是成都影视城的前身。2019年,该项目被纳入四川省“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计划将其作为成都打造世界文创名城的重要承载地。

  成都影视城自诞生之日,就备受关注。也就是在2019年,国家广电总局批复,中国(成都)超高清创新应用产业基地落户成都影视城。这是全国首个国家级超高清创新应用产业基地和国家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基地。

  目前,成都影视城已建成光影特色街区、大数据中心、“1+16+108”高科技摄影棚群落等产业载体30余万平方米,投用亚洲最大单体摄影棚“视界一号”,聚集成都影视硅谷集团、成都广播影视集团、影聚力、麦特影业、德坤影业、映美传世等优质影视文创企业200余家,落地建设成都影视硅谷、超高清科技创新园等一批产业型和功能型重点项目,拍摄制作《我的父亲焦裕禄》《藏地奇兵》《八角笼中》等优秀影视文艺作品30余部,其中《我的父亲焦裕禄》荣获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今年9月8日,“西部国际影视产权交易中心”举行挂牌仪式并投入运营。交易中心在成都影视城挂牌,必将产生强大的虹吸效应,吸引大批影视项目入川交易,这对于成都影视城构建影视全产业链体系,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西部数字影都、网络视听创城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成都影视城内部。郫都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成都影视城内部。郫都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据悉,该交易中心的成立将构筑起一个集影视产权交易、投融资服务、影视企业孵化、影视产业信息交流和人才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和影视文化产业要素交易市场。此中心有望发挥各方在政策环境、产业基础、交易资源、平台运营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整合国内外“影视+科幻”产业优势资源,打造全国一流的影视产权交易环境,开创“影视+科幻”产业联动发展的新生态。目前,已结合市、区两级科幻产业政策制定,优化完成《成都市郫都区促进影视文创产业专项扶持政策》。

  挂牌仪式上还对川菜小镇、佛罗伦萨小镇等首批12个影视基地进行授牌。近年来,成都影视城不断推进影视拍摄“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搭建,已整合唐昌古镇、川菜小镇、东林艺术村等30余个景区景点、特色街区作为外景拍摄基地,主动对接省市影视拍摄平台,打通全省影视拍摄服务通道。

  成都影视城在不断向行业传递一张有“质”也有“量”的“郫都制”“郫都出品”影视名片。10月27日,由钟汉良、吴镇宇、胡杏儿领衔主演的犯罪动作电影《困兽》火热上映,该片在成都影视城“视界一号”摄影大棚一比一置景国际机场候机大厅,并全程取景拍摄,川传影视硅谷数媒学院、有声语言学院、戏美学院等近百位师生全程参与摄制创作。

  近年来,成都影视城着力发挥“长板”优势,带着文创产业走出去、引进来。围绕链主企业及产业链关键环节,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高标准打造影视内容策源地、影视科技新高地、影视摄制首选地、影视文旅目的地。

  在技术方面,依托国家超高清创新应用产业基地、华为智算中心、中国电信5G云平台等实验室或技术平台,成都影视城发展5G+4K/8K+VR/AR+AI等数字技术,积极布局一批视频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检测平台等硬核载体,提高影视作品“整车生产”能力,打造影视科技新高地。

  在政策方面,成都影视城围绕影视剧、综艺、短视频等视频内容生产,探索建立影视剧立项备案绿色通道,建设数字化摄影棚、高品质科创空间等产业载体,搭建影视拍摄“一站式”服务平台,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优势项目、优秀人才落地发展。

  而在更大范围的经济领域,成都影视城又不仅仅是一座影视城。依托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网络视听大会、金熊猫奖等重大活动,成都影视城将打造一批主题公园、特色街区、国潮小镇等影游联动场景,新建影视博物馆、影视大剧院等文化载体,发展文化演艺、沉浸式剧场等交互式新场景、新业态。

  在成都影视城这方热土上,一幅“剧组扎堆、企业落户、人才愿来、产业活跃”的影视发展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郫都也将厚植影视产业沃土,奋力书写新时代影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