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音乐剧《古蜀·三星堆》自创排伊始就被寄予厚望。这是一部以三星堆文明为肌底的原创音乐剧作品,由四川省歌舞剧院的青年创作团队为主创,在充分尊重考古成果的基础上,以充沛的想象力和交织的戏剧结构,探索如何将古老文明以现代剧场的方式重构与再生,完成从文化母题到舞台景观的转换。
《古蜀·三星堆》讲述了古蜀神女朱雀试图摆脱“天命”的束缚、追求个体意志的过程,并牵动着中原铸剑师白泽与蜀地凡人萦芑的命运交汇,在祭祀、战争与反抗之间,探讨人性的多面与信仰的代价。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品呈现出的“厚、敢、巧、诚”。所谓“厚”是作品承载的厚重文化根基与主创团队对考古精神秉持的敬畏,作品大量借鉴出土器物与历史资料,将金杖、纵目面具、大立人、商青铜神树等考古遗存转化为舞台视觉符号,使神秘的三星堆文明得以立体化地呈现于观众眼前;观众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沉浸于时间褶皱中的见证者。“敢”,则体现在主题与结构上的突破性表达,该剧并不满足于复述文物故事或历史寻踪,而是以神话结构与人本主义精神相融合的方式,构建出一个介于神话与现实、权力与自由之间的多层空间,尤其是将“人牲”与“神女”命运交错展开,让个体挣扎成为古文明叙事的情感核心。
《古蜀·三星堆》的“巧”在于其装置与表现手段的创新,无论是由演员操作的肢体化表达,还是异兽、马头与面具人物的偶戏设计,都在视觉上创造出一种“非写实但极真实”的舞台语汇,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解决了舞台空间的复杂调度,更以简洁而生动的方式,拓展了观众的想象力边界。剧作主题的真实表达与人物命运的尊重是《古蜀·三星堆》的“诚”之所在,剧中朱雀、白泽、萦芑、柏灌等人物,其命运走向、情感转变与价值立场都具有相对完整的逻辑与情感支撑,尤其是朱雀与萦芑的“成为你”唱段,完成了从“扮演他者”到“理解共情”的转折,体现了主创团队对人物弧光的打磨。
当然,作为一部首演作品,“立起来”的《古蜀·三星堆》仍存在部分可优化空间:以音乐结构强化主题对比,如蚕丛在《天命》与《凡人之躯》中的音乐动机可以作风格对照,强化“神权”与“母性”的矛盾撕裂。其次,在人物情感推进方面,可增加朱雀与白泽之间更自然的行为动因与情感递进,让二者的信任建立更加可信和具有层次感。适当地简化舞台装置,用灯光营造氛围取代部分繁复陈设,为演员表演与观众想象腾出空间是必要且可为的。同时,就叙事色彩而言,作品整体色调偏向庄严肃穆,若能在情绪节奏中有意识地融入喜剧调剂,插入轻松的戏谑色彩,如蜀地文化特有的安逸与幽默,增强悲壮与轻松的对照,将更符合四川独有的文化气质,也更将为观众带来更为丰富的审美感官体验。
一部优秀的音乐剧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持续演出、反复打磨,在剧场与观众的碰撞中迭代生长。当神树从地下缓缓升起,观众的惊叹正如剧中唱段:“在岁月的银河中,流星划过,千年过往,再次相逢的我们能够怎样,延续辉煌;如果再次重逢的你,有着同样的向往,请用这古老的讯息,重聚这万千气象。”音乐剧《古蜀·三星堆》已然完成了对考古“已知”的戏剧“未知”探索,期待在巡演与提升中促成连接古今、贯通信仰与人性的文化共识构建。(作者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