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北川特色产业 “串珠成链” 激活县域发展新动能
2025年07月07日 14:2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7日电 (杨国华 唐舒琪)通用航空产业规模三年翻两番达38.5亿元,今年1—5月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亿元,苔子茶品牌价值跃升至6.61亿元……近年来,北川羌族自治县聚焦通航、文旅、茶叶、食品医药、安全应急、白山羊六大特色产业,以“建圈强链”为引擎推动“串珠成链”,让一个个特色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发展”,为县域经济注入强劲新动能。

孩子们在北川永昌机场体验全真模拟飞行器。 北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低空经济“展翅”

  全产业链生态初成

  在北川通航产业园,占地面积约66亩的北川通航产业园(一期)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项目正加速推进,专为翼展23米的大型无人机“量身定制”的生产空间即将投用。作为中国科技城低空经济的关键节点,该园区已汇聚62家产业链企业,形成“整机+零部件”“有人+无人”的装备制造体系,构建起“研发测试+装备制造+运营服务”全产业链格局。

  通过联合科研院所组建低空经济产业学院、创新实验测试中心,北川每年为50余家团队提供4万余架次飞行测试服务。而首批10个低空应用场景的落地,更让“低空经济”惠及民生:开坪乡农户用无人机转运厚朴,两三分钟完成单次运输;北川至达州、重庆的短途航线“五一”客座率达86.1%,“低空看北川”成为文旅新名片。

  文旅融合“破圈”

  从“流量”到“价值”的跨越

  “四季皆景、全时可游”是北川文旅的真实写照。今年暑期,大熊猫文旅消费季带动四条精品线路走红,成都游客李思思点赞“交通便捷,四季有玩头”。深挖大禹文化与羌族特色,北川打造“少年禹”超级 IP,联动30余个行业开发上百款联名产品,年产值超2000万元;动画片《少年禹传奇》更将巴拿恰、九皇山等景点“植入”剧情,让文化 IP赋能旅游。

  “文旅+”融合持续升温,通航研学、农旅体验等新业态带动旅游收入增长超15%,文创产品年产值破5亿元,“全国老年人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等赛事更聚人气,推动产业从“赚流量”向“创价值”转型。

  苔子茶“飘香”

  茶旅融合助农增收

  陈家坝镇金鼓村毛坪茶叶基地,300余户茶农管护着千亩茶园,海拔1200米的生态环境让苔子茶品质上乘。“今年茶叶增产,收入肯定比去年高!”茶农董少艳的笑容道出增收喜悦。如今,北川苔子茶不仅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其复合栽培系统更跻身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价值达6.61亿元。

  茶旅融合让“一片叶子”带活全域:擂鼓镇盖头山村千亩茶园变身打卡地,游客采茶、制茶、体验中英双语研学,带动茶叶销售额超千万元。省级龙头企业禹露茶业以“公司+农户”模式,让产业链红利直抵农户。

绵阳晟氏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全自动生物反应器高效运转。 北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食药产业“羌味”浓

  从“山货”到“优品”的升级

  小坝镇12万余亩中羌药材基地里,厚朴、黄连等“山货”通过百草明珠加工厂升级为商品;擂鼓镇五星村的数字化大棚年育白芨种苗1000万株,带动30余人就业,户均年增收2000余元。2024年,北川食品医药产业综合产值超25亿元,“羌食荟”区域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科技赋能让“北川造”走向高端:绵阳晟氏健康科技的手性氨基酸占据国内15%市场份额,今年出口订单超500万美元;老腊肉、菌子酱等特色食品通过精深加工,成为热销全国的“羌乡味道”。

  安全应急“智慧”升级

  科技筑牢防护网

  在北川应急管理培训学院,51件互动展品让参观者沉浸式体验“智慧应急”。自2020年建成以来,学院已培训5万余人次,承办846期培训班。科技成为防灾减灾“硬铠甲”:PH-20无人机巡查效率是人工的20倍,日覆盖30平方公里;永昌机场直升机救援服务让灾害响应“提速”,第一时间抵达现场。

  目前,北川安全应急产业已形成“教育培训+研发制造+应急服务”全链条,累计产值达5.78亿元,成为县域经济新增长点。

北川白山羊。 北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白山羊“得意”

  标准化养殖绘就振兴卷

  白什乡星河村的标准化羊舍里,存栏3000余只的白山羊是村民的“致富宝”。作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北川白山羊2024年出栏11.3万只,其肉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改良后的白山羊出肉率、繁殖率提升,每只增收200—300元;5项地方标准的发布,更让养殖全程可控。

  从“养得好”到“卖得好”,北川通过“羌食荟”推介、美食文化节等活动打响品牌,让“羊羊得意”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从低空经济到田间地头,从文化 IP到产业链条,北川以“串珠成链”思维激活特色产业潜能。如今,六大产业协同发力,正推动这座羌乡向着“全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的目标加速迈进,县域经济活力持续迸发。(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