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9日电 (郭松平)日前,位于泸州市泸县百和镇东岳村的粮食烘干中心十分繁忙,两名工人正配合着货车,将30吨金灿灿的谷粒倒入全自动粮食烘干机下料口。经过10个小时的机械烘干,颗颗干爽、粒粒饱满的泸县谷粒,呈现在大家眼前。

这座占地1300多平方米的项目,正是泸县百和镇“巴蜀鱼米之乡”泸县东部示范区烘干中心(秸秆综合利用中心)项目,是泸县首个集粮食烘干与秸秆资源化利用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服务中心。
它分为粮食烘干中心和秸秆综合利用中心两个区域。其中,粮食烘干中心建设面积为400平方米,拥有配套烘干设备2套,500吨粮仓2座。秸秆综合利用中心建设面积为900平方米,拥有秸秆综合利用设备1套。
该项目整体投入600万元,预计能实现年粮食烘干能力5000吨、秸秆处理6000吨,可覆盖百和镇60%粮食主产区。
烘干中心于今年8月初正式投用,由泸州市金粮源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际运行,可服务东岳村、军大丘村、排楼村等周边产粮大户,整体服务面积可达8000亩。
据泸州市金粮源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先林介绍,烘干中心未投用之前,他们公司将水稻、高粱拉到重庆永川处理,高粱每吨成本为300元、水稻每吨成本为200元,运输成本每吨为100-150元。
“现在能在泸县本地实现粮食烘干,我们整体成本缩减了50%。”张先林说。
本地种植大户陈勇拥有300多亩地,年产100多吨粮。之前他将粮食拉到重庆吉安镇处理烘干,每趟运费都要花费1万多元。烘干中心的运行,同样减少了陈勇的生产成本,让他有更多的精力去提升农产品品质。
百和镇以打造“巴蜀鱼米之乡”为总抓手,以现代科技手段赋能传统产业发展,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农业实践。
在此基础上,百和镇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打造出集科技大棚、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秸秆处理中心、烘干中心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百和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副主任李以平表示:“我们整个园区从2021年开始,向上争取衔接资金、先进市奖补资金等,建设了科技大棚、烘干中心等大型项目,为百和镇的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下一步,百合镇将继续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发展第二产业,继续巩固第一产业。”
据李以平介绍,该项目运营后,通过村集体经济与企业签订的合同,预计每亩农田增收200元,带动项目区农户年均增收400元,同时,通过规模化运营模式,有效规避了阴雨天气导致的霉变风险,粮食商品化率大大提升,真正实现了“颗粒归仓、品质升级、农民增收”的三重效益,为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泸县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