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广元利州“三部曲”助力民营经济拔节生长
2025年09月12日 19:2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2日电 (陈柏冰 张文良)厂房林立,车辆穿梭,生产线高速运转,一张张订单从这里发往全国……连日来,行走广元利州大地,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滚滚热潮扑面而来。

  “从无到有,再到凭借‘科技创新’和‘特种材料研发’,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成为国内超长防护涂料行业的领军者,我们走出了一条新路!”在利州区创业孵化园内,四川科华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明刚感慨地说。他的企业是园区孵化的数百家民营企业之一,也是利州民营经济拔节生长的生动缩影。

  育主体坚持高位推动 增强自生动力

  培育市场主体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利州区积极构建“1+N”创业服务平台体系,打造从孵化到毕业的全生命周期培育链。

  在创业孵化园内,入孵企业享受着办公空间、政策咨询、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我们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721人次,其中,企业新型学徒培训120人次、重点群体就业技能培训2427人次、网络创业培训174人次。”创业孵化园负责人杨雅静介绍。今年以来,全区已建成各级创业孵化载体7家,其中返乡下乡示范园5家,孵化园2家,累计孵化企业超500余家,企业存活率高达90%。

  近年来,利州区坚持“抓大、培优、扶小、育新”,建立优质企业分层培育机制,大力推动“个转企、小升规”。全区今年共新增“个转企”74户、“四上”企业增至536家,更实现了“瞪羚企业”零的突破。

  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推动技术攻关,利州区成功入选市级“揭榜挂帅”项目企业1家。1至8月,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1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0家,登记科技成果9项,实现产值32亿元。

  降成本加大政策支持 培育发展优势

  “在区人社局和税务局等部门的专人讲解指导下,今年我们企业经营成本下降了许多,这笔钱直接投入流动资金链,加快了企业周转和新产品上市的速度。”广元市武皇金尊珠宝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向琼瑶说。

  减税降费“直达快享”是利州为企业减负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新增减税降费6835万元。同时深入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建立“投诉-核查-督办-反馈”长效机制,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融资难、融资贵是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该区创新打造“金融会客厅”,成立“融资难融资贵攻坚克难小分队”和“金融顾问团”,全力打通金融惠企“最后一公里”。

  在最近一期的“金融会客厅”活动现场,银行代表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通过这种形式,今年以来,我们为中小企业协调融资18902万元,协调降息64.65万元,展期续贷1885万元。”利州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要素成本方面,利州系统推进“压降”工程。用地方面推行“标准地”改革,用能方面实行天然气价格联动机制,用工方面依托各类招聘平台提供全方位服务。今年仅为澄明食品、众鑫钢构等企业就节约用能成本超100万元。

  优服务一流营商环境 增强企业活力

  “以前办证要跑好几个部门,企业送审、报批资料时签字盖章程序较多,现在一个窗口全搞定,真是省时省力!”在利州区政务服务大厅,刚办完企业证件手续的广元天宇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培贤满意地说。

  利州区创新推广“妈妈式”服务模式,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设立综合受理窗口5个,实现“一次申请、一窗受理、一次办结、一窗出件”。今年以来,线上线下共办理各类“一件事”5611件,平均每家企业办理时间缩短95%、申报材料减少80%以上。

  权益保护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一环。利州区严格执行《广元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今年上半年依法审理涉企买卖合同纠纷等商事案件316件,执行涉企案件109件,执行到位标的4340.68万元,有力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梳理双随机检查实施清单41项,联合部门检查事项30条,涉企检查运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实施差异化监管达100%。

  每月的一个周末,“政企同心周末茶叙·企业家恳谈会”都如期举行。利州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轮流倾听企业家意见建议,零距离了解企业困难。今年以来,茶叙会已召开9期,座谈企业54家,采纳建议22条,协调解决问题48个。

  午夜时分,利州工业园区里依然灯火通明。又一批新产品正在装车发货,即将驶向全国各地。利州这片民营经济的热土,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