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3日电 建设国际音乐之都的进程中,成都音乐产业势能持续集聚。《2025中国城市音乐产业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显示,成都在音乐产业聚集、原创活力等指标上,位居15座副省级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组第一。而成都武侯区,正以“园中园”模式,成为这一势能背后的创新支点。
因赵雷《成都》闻名的武侯区玉林路,近年再度因音乐产业升温:韩红团队落地、阔景音乐等龙头企业入驻,牵引张靓颖等音乐人经纪公司集聚。这并非偶然——在成都“立园满园”行动下,武侯区于成都音乐文创园内搭建“版权保护+原创孵化+产业协同”的“园中园”,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还落地全国首个音乐文创知识产权保护中心。2025年前三季度,该园区规上企业营收同比增53.19%,成为全国增长最快的音乐产业区域之一,其音乐产业综合实力也从2024年全国第5跃升至第2。
“园中园”的实践,更延伸至未来产业与支柱产业赛道。在武侯经开区,依托大院大所科研积淀,微波射频产业集群已成长为全国唯一的该领域特色集群,聚集企业300余家、形成超百亿元规模。为破解“要素错配”痛点,该区以华日通讯为“链主”,打造“上下楼即上下游”的楼宇生态,今年3月亮相的微波射频科学城,已建成27个专业楼宇,将新增62万平方米产业载体,武侯经开区也因此入选四川省优秀开发区。
在大健康领域,武侯区依托华西医院资源,走出“临床驱动、就地转化”路径:以华西转化医学产业园为核心,构建“概念验证+CRO+CDMO+CSO”的CXO平台体系,其中国际临床CRO产业中心投运即吸引普蕊斯等企业入驻,实现“开园即满园”。截至2025年三季度,该区大健康产业增加值达145.8亿元、同比增16%,集聚国家级创新平台16个,转化医学产业集群获评省级特色集群。
从音乐文创的“版权经济闭环”,到微波射频的“技术产业集群”,再到转化医学的“临床转化链路”,武侯区的“园中园”并非简单扩园,而是“资源适配产业、生态浓缩效能”的精准布局:不依赖大规模土地投入,而是以细分赛道为核心,用小空间承载大生态,让每个“园中园”成为产业增长“微引擎”。
这种“不贪大求全、只精准对焦”的思路,正将“立园满园”的部署转化为经济实效——无论是音乐产业的生态融合,还是未来产业的集群跃升,或是大健康产业的链条打通,武侯区以“园中园”为抓手,为都市型园区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武侯样本”。(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