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5日电 在长虹华丰科技的实验室里,产品设计师张强拿着一枚圆形连接器反复调试。这枚看似普通的零件,将会随探月工程跃入太空,在高低温交替、强辐射的极端环境中,承担起航天数据传输的关键使命。“我们的产品要在极端环境下使用,不能出现任何微小误差。”张强的声音里透着对技术的敬畏,也道破了长虹“隐形冠军”对“极致精度”的追求。
这枚凝聚极致精度的零件背后,是长虹华丰科技、长虹华意、长虹能源共同组成的长虹控股集团“隐形力量”,它们在各自赛道里啃下硬骨头,成为领跑者。
当长虹控股集团全力向高端化、自主化转型时,这三家分属不同赛道的企业,也曾因各种原因深陷发展泥沼。2007年前后,这三家企业迎来共同的转折点——长虹控股集团的系统性赋能,为其注入“重生动力”。这并非简单的“资金输血”,而是覆盖资本注入、管理输出、战略规划的全链条支撑。
光有“外力”不够,面对各自的“发展困境”,三家企业走出了三条不同的破局路。长虹华丰科技的破局,靠的是刘太国这位“救火队长”的“三步走”策略,推动员工从“打工的”转变为“当家人”:第一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开发拳头产品;第二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员工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第三步,通过股权激励、专项奖励留住技术人才。

长虹华意则以“协同共生”破局:先确立“家用冰箱压缩机全球第一强、商用冰箱全球第一大”的双目标,接着组建跨部门协同小组统筹资源,形成“各司其职、又能合力攻坚”的产业格局;创立“同创共享”激励机制,将员工薪酬与业绩直接挂钩,一线工人也能从增长中得到分红。
长虹能源则靠“并购整合”快速补短板,通过精准收购浙江飞狮、长虹三杰、深圳聚和源三家企业,快速构建起“碱性电池+高倍率锂电池+聚合物锂电池”的“三位一体”业务格局,短短数年便搭建起多元业务矩阵,实现从“单一产品”到“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跨越。
“破局之力”逐步转化为发展的“增长之力”,三家企业在各自细分赛道交出了“亮眼答卷”,以技术突破与市场成绩印证了改革的有效性。
2025年上半年,长虹华丰科技的成绩单格外亮眼:营收达到11.05亿元,归母净利润1.51亿元。即便在2020至2022年全球制造业陷入低迷的时期,长虹华意仍实现产销量连续跨越6000万台、7000万台大关,市场占有率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
2025年上半年,在行业需求放缓的背景下,长虹华意实现营收66.28亿元,归母净利润2.57亿元,同比增长13.42%,毛利率提升至12.69%。“从3000万台到4000万台用了六七年,从4000万台到7000万台只用了四年。”相关负责人肖文艺坦言,战略聚焦与机制创新,正是华意能够穿越行业周期的关键。

长虹能源则在绿色赛道上快速崛起:绵阳、嘉兴碱性电池基地依托MES系统与AI视觉检测技术,已完成智能工厂布局,并有序推进领航级智能工厂建设,年底泰国工厂投产后,更将形成“绵阳+嘉兴+泰国”的全球碱电制造网络;绵阳、泰兴两大高倍率锂电池基地日产能合计超160万只,以大数据为基础,人、设备、系统互联互通,实现生产全过程管控、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与全面监控。
如今,三家企业的未来规划已清晰指向新的竞争战场:在巩固现有优势的基础上,主动拥抱产业变革与全球竞争。长虹华丰科技目前已具备为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提供高压线束、充配电系统总成等解决方案和产品服务的能力,长虹华意加速新能源汽车用压缩机研发,长虹能源则在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消费电池升级、AI应用、储能等新兴场景领域探索更多可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