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4日电 (陈默 钟婷) 10月31日至11月1日,四川省医药卫生信息与系统科学促进会非公立医疗机构麻醉专业委员会(简称“专委会”)选举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在成都京东方医院成功举办。全省150余名麻醉学科专家、临床医师及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四川非公医疗麻醉领域这一里程碑事件,围绕学科规范化建设、技术创新应用及基层服务提质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规范选举筑牢根基,核心班子领航发展
10月31日下午,选举大会正式启幕。成都京东方医院副院长滕东海在致辞中表示,医院始终以“科技赋能医疗”为导向,探索麻醉学科智能化发展路径,从无线监测到AI风险预警,持续筑牢患者安全防线,未来将全力支持专委会建设,助力区域麻醉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随后,发起人代表董蜀华教授介绍了专委会筹备情况,四川省医药卫生信息与系统科学促进会李华斌宣读成立批复,大会审议通过了选举办法、监票人及计票人名单。经全体委员无记名投票,董蜀华当选第一届主任委员,李晓强、周激等9人当选副主任委员,组建起专业高效的核心领导班子。
董蜀华在表态发言中明确,将推动麻醉服务实现“有标准、有高度、有人才、有温度”的发展目标。四川省医药卫生信息与系统科学促进会执行会长张立国强调,专委会的成立填补了四川非公医疗机构麻醉学科专业化组织的空白,将有效串联公立三甲资源与基层医疗需求,为区域医疗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中国非公医疗机构麻醉专委会主委姚兰等专家共同为当选副主任委员颁发聘书。
学术盛宴碰撞智慧,前沿技术赋能临床
11月1日上午,学术会议如期召开。董蜀华主委在致辞中定位专委会“行业娘家人”的角色,提出将聚焦非公医疗机构麻醉科发展诉求,破解人才培养、技术攻坚痛点,搭建经验交流与技术共享平台,制定适配非公医疗的麻醉服务标准。成都京东方医院院长王海龙则强调,麻醉学是守护患者生命的“生命线”,医院搭建的围术期直供体系将为学科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在学术报告环节,多位业内顶尖专家带来前沿分享。姚兰教授以《精进的科技发展与麻醉学科》为题,结合临床案例指出AI辅助麻醉监测可降低22%术中低血压发生率,为基层医院技术落地提供了可行路径;刘斌教授通过术后呼吸抑制案例分析,提出“肌松监测需贯穿全麻全程”的专业建议;董蜀华教授聚焦重度脊柱畸形矫正术麻醉管理,详解高难度围手术期麻醉策略,其精细方案获参会代表高度认可。此外,王晓斌、魏新川等专家还分别围绕冠心病非心脏手术麻醉管理、麻醉深度监测临床价值等主题分享经验,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同期举办的超声可视化公益培训班人气爆棚,张兰、张莉教授团队以“理论+实操”模式授课,帮助基层医师突破操作瓶颈。德阳一位基层医师感慨:“以前靠手感操作总担心风险,现在看着影像开展工作心里更有底了。”此次培训吸引近50家机构参与,实操考核通过率达98%。
聚焦痛点精准施策,三大计划绘就未来
针对基层麻醉“人才断层、标准不统一”的行业痛点,与会专家精准献策。周激教授结合医疗美容麻醉案例,提出“术前评估标准化、术中监测精细化、术后复苏规范化”管理思路;崔宇教授分享小儿胸科手术呼吸管理经验;李晓强教授介绍注射用苯磺酸瑞马唑仑的临床应用,该药物可使患者苏醒时间缩短30%,为临床提供了新选择。
谈及未来发展,董蜀华主委明确三大重点计划:年底前完成《四川省非公医疗机构麻醉质量控制手册》初稿,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依据;明年一季度在成都、泸州建成2个区域培训基地,强化人才培养;年内开展4场“三甲带基层”联合义诊,切实提升基层麻醉服务能力。专委会将以此次成立为契机,推动四川非公医疗麻醉学科走上规范化、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