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6日电 (唐倩)近日,来自吉利学院数字媒体学院教师万新月指导、学生胡冰清导演的短片《毕摩颂》不仅拿下“第十三届未来设计师”全国一等奖、四川省大学生原创微电影大赛最佳影片+最佳摄影双料一等奖,还成功入围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第15届北京国际网络电影展、2025第二届胶东青年国际影像节,获得国内外专业领域的一致认可。
目前,这部作品已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正式收录为影像资料,实现了艺术与学术的双重高光。
据悉,作为一部聚焦民族地区非遗的纪录片,《毕摩颂》把镜头对准了凉山彝族珍贵的毕摩经诵与仪式传承。此次胡冰清团队聚焦的“凉山彝族毕摩经诵与仪式传承”,既贴合非遗传承的时代需求,又为学生提供了可深入探索的“活素材”。学校不仅允许学生把课堂时间延伸到实地,还通过教师指导、资源支持,帮他们解决调研中的难题,让“纸上理论”真正落地为“有温度的作品”。
创作期间,胡冰清带领团队扎进凉山彝族聚居区,用超细腻的镜头捕捉毕摩经诵里“哀怨缠绵又高亢豪放”的独特唱腔,以沉浸式叙事完整呈现毕摩仪式流程。无论是高原光影的精妙运用,还是文化细节的精准捕捉,都让观众跨越地域与文化隔阂,直观感受到彝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据悉,从前期选题策划到后期剪辑调色,《毕摩颂》的创作全过程,都以“行业标准”和“学术前沿”为标尺——这也是吉利学院培养学生的核心思路:不只是教技术,更是教“如何用专业能力解决真实问题”。
在相关展映活动中,《毕摩颂》也引发跨学科学子的热烈讨论。在教师万新月看来,学校鼓励学生把课堂知识直接对接行业标准和学术前沿,拿真实的民族文化课题当创作“真题”,在学科竞赛中“真刀真枪”锤炼本领,最终实现了从知识到作品、从作品到成果的完美转化,既培养了青年的创新创作能力,也扛起了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
“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像胡冰清这样的学子,用镜头讲好中国民族故事,也盼着《毕摩颂》在后续展映中再创佳绩,让民族文化之美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万新月表示。
吉利学院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一所民办本科高校,入选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