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宜宾高县:一根绿竹 撬动“绿色经济”大产业
2022年11月16日 16:4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6日电(吴平华 罗景萍)青山绿水,竹韵悠悠。初冬时节,走进高县,南广河沿岸翠竹掩映,竹浪翻涌,成群白鹭翩跹起舞,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跃然眼前。宜宾高县现有竹林面积近30万亩,涛涛竹海蕴藏着巨大潜能。近年来,高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强化竹资源培育、延伸竹林经济、推动竹旅融合,让小小翠竹焕发大能量,成为撬动“绿色经济”的新支点。

  育竹成林 铺开绿色发展新画卷

南广河翠竹掩映。罗景萍 摄
南广河翠竹掩映。罗景萍 摄

  眼下,田间地头秋收已近尾声,山间竹林却热闹了起来。在高县来复镇石梯村,3000余亩竹林郁郁葱葱,随处可见村民砍伐竹子的身影。

  “我种了50多亩竹子,农闲时候一家人就慢慢砍竹子卖,一天能有五六百块钱的收入。”村民陈均平介绍说,今年竹子价格好,丰产的竹林大约有3万多块钱收益。手起刀落间,根根翠竹应声倒下。

  高县多丘陵山地,近年来,该县紧扣“生态富民”目标,按照“河谷竹产业经济带”的产业布局,引导村民充分利用边沟、河堤、路边带和低产林大力发展竹产业,逐步形成以南广河为带状,庆符、可久、罗场、落润和蕉村5个镇为块状的竹产业基地,年产原竹50万余吨,产值近3亿元。

  在高县可久镇永安村,乡村产业路宛如一条玉带,蜿蜒着向竹林深处延伸,道路两旁随处可见成堆等待运输的竹子。

  “竹子砍好后,货车上门来拉,方便得很。”竹农温贵尧介绍说,以前交通不便,砍下的竹子全靠人工扛到主路上去,费力不说运输成本也高。随着林区产业路的建成,竹林挨着公路边,运输成本下降了一大半,收益也提高了,依靠砍竹卖竹一年几万块钱收入不在话下。

  该县在着力扩大竹产业规模同时,不断强化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将竹区道路纳入涉农工程项目支持范围,优先实施竹区道路和生产便道建设,先后建成林竹生产便道76.6公里,覆盖约4.5万亩林竹基地,3万余竹农受益。

  如今,各种竹核心区内,产业便道四通八达,40余家竹切片加工厂引进到各种竹基地,上百支专业竹子“砍伐队”活跃在林间,满山翠竹,正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绿色银行”。

  林下生“金”  开辟致富增收新通道

林间养殖,收获满满。罗景萍 摄
林间养殖,收获满满。罗景萍 摄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山野,高县蕉村镇吉新村的竹林中已是一派热闹景象,一只只毛发黑亮的乌鸡正在竹林间欢快觅食。

  “林下养鸡,粪肥还林,既生态又经济。”说起林下养殖的好处伟谊家庭农场负责人徐明伟打开了话匣子。吉新村地处偏远,一直以来这里的土鸡就深受市场欢迎,加上该村竹林资源丰富,发展林下养殖具有天然优势。徐明伟开始采取林下放养的模式养殖乌鸡,不仅成活率高而且肉质鲜美,年出栏乌鸡近3万只,销售收入300余万元,实现一亩竹林,双份增收。

  目前,该村依靠林下养殖,共发展2万只以上规模的家庭示范农场2家,500只以上养殖户44户,30只以上的散养户100余家。2021年,村内乌鸡年出栏量在7万只左右,实现产值750余万元。

  如何让绿水青山发挥更大效益?该县在持续巩固生态林竹产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有竹资源和原始林优势,推广生态竹林套养套种立体综合开发模式,鼓励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已形成乌鸡、山羊、藏香猪、中药材等多种林下经济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10个,构建起以合作社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开辟出致富新通道,让竹林经济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绘竹成景 汇聚乡村振兴新动能

  红岩丹霞,茂林修竹。走进高县胜天镇安和村,这里山清水秀,茫茫竹海碧波连天。

  胜天镇竹类资源丰富,拥有竹林面积2万余亩,境内有千年古刹流米寺、原始桫椤海、丹霞绝壁等100余处景观景点,每年都会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这里休闲赏景,以竹兴旅有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安和村将丰富的林竹资源与村内的古朴民居、自然景观相融合,打造林区景点和旅游环线,吸引创客空间、“天空之城”房车营地等项目在此落户。同时,升级民宿客栈8个,创建星级农家乐18家,实现竹旅融合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在高县,因为一片竹林的开发,焕发全新面貌的镇、村不胜枚举。该县围绕“一主两辅三支”6条公路沿线,高质量、高标准建设高县翠竹风景线;提档升级宜庆路翠竹示范带,新建和提升春酒客栈、观音坡竹文化节点等特色景观节点12个;同时,全力打造南广河流域竹生态文化主题公园、高县七仙湖竹文创园等独具竹韵的竹主题旅游项目,加快建设竹特色镇、竹特色村、竹林人家,着力构建竹文化旅游格局,推进林竹产业品牌化发展。今年1-9月,该县实现竹产业综合产值14.2亿元。

  一片竹,守一方绿水青山,更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山裙水袂间,片片翠竹,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独特风景。(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