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21日电 (邹立洋 王易)3月20日,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白米镇的稻田还笼罩在薄雾里,泸州市地方民俗文化专家、高腔山歌传承人康棋斯已经在田埂上忙碌了许久。他身后,身着粗布衫的农民们将翠绿的秧头从大棚拔出,整齐码放到贴着“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竹箢里。这是川南地区历史悠久的“开秧门”仪式现场,春分这天的第一缕阳光,将揭开“巴蜀鱼米之乡”的春耕序幕。

千年农耕,从祈福仪式到生产指南。当康棋斯苍劲的高腔划破晨雾,《栽秧鼓歌》的浑厚鼓点随即在田间震荡,拔秧—祈福—挑秧走田坎,时光更迭,这场延续百年的庄重仪式仍在为现代农业校准着生物钟。“开秧门了!”“秧子往上抛,谷子长得高。”在一声声吆喝声中,一束束秧头抛向秧门,幸福合江的春耕密码悄然激活。
“开秧门不是简单的民俗表演,是写在土地上的生产手册。”康棋斯说,乾隆年间记录的“泥温探掌”法至今仍在沿用:老农将手掌插入水田,通过泥土对掌纹的吸附程度判断地温是否适宜插秧。这种源自经验的智慧,让合江水稻种植始终踩准农时节拍。
科技赋能,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作为四川省最早开始春耕的地区,合江的春耕总比别处“心急”。长江水气的滋养让这里春季气温回升早,水稻移栽较其他地区提早7—15天,得天独厚的温光条件使其成为川南再生稻培育的核心区。2023年,中稻+再生稻最高亩产达1265公斤;2024年,这一数字攀升至1269.2公斤,连续两年蝉联四川省单产冠军。
粮食高产背后,是“良种+良技”的双轮驱动。全县推广“甬优4949”等优质稻种,覆盖率高达98%,其强劲的再生能力让中稻收割后再生稻亩产稳定超400公斤。从旱育秧、合理密植等“七个统一”标准化种植模式到“县级农技员+镇街干部+乡土专家”服务体系,从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到各类机种机收,科技创新与传统农艺深度融合。
传承创新,从仪式到产业的蝶变。当无人机群载着秧苗飞过老一辈农人正在辛勤翻耕的稻田,新农人们操作着履带旋耕机在水田里划出笔直的绿线,古老的祈福仪式与现代科技在此刻产生奇妙共振。
这种传承中的创新正在结出硕果。合江县始终坚守“粮猪安天下”,大力推进粮食“稳面积、提单产、增价值”,高水平建设“巴蜀鱼米之乡”,打造9个再生稻高产攻关示范片和14个县级粮食生产示范点,粮食播种面积达122.4万亩,产量52.46万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