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泸州龙马潭:青春小镇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2025年11月06日 19:5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6日电 (唐瑜 杨尚威)当濑溪河的柔波与沱江的奔涌在泸州龙马潭区胡市镇相拥,一幅青年与乡村双向成就的振兴画卷正在酒城大地徐徐展开。

胡市镇御风谷森林营地。杨尚威 摄

  5个月前还是一片荒芜的河滩,如今已蜕变为氛围感十足的户外营地;闲置农房改造的花园餐厅、集体经济孵化的特色消费场景,让“在农村赚城里的钱”从想法变成现实。蜿蜒的沱江两岸成为了打卡、社交、创业的热土,这座藏在川南两江交汇处的“青春小镇”,究竟凭何吸引青年扎根?

  共生共荣:政府搭台让青年创业“轻装上阵”

  “交通太远、基础设施跟不上、投资风险高是我创业的最大顾虑,这些问题不解决,总觉得在农村赚城里的钱不靠谱。”作为泸州新进网红露营基地的胡市镇御风谷森林露营基地负责人刘培森坦言道自己投资最初的犹豫。

  而胡市镇的破局之道,始于一场政府与青年的“双向赋能”。

  “要让青年敢创业、能创业,首先得扫清障碍、铺好路子。”胡市镇团委书记杨小江介绍道。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痛点,镇里主动牵头统筹,协调土地流转破解用地难题,升级水网电网保障经营刚需的同时拓宽乡村道路、新建公共停车场方便游客进出,还同步铺设污水管网完善环保配套。“这些基建工程由镇里统一推进,市场主体不用额外投入精力和资金,投资压力大幅降低,创业底气自然足了。”

  光有硬件支撑还不够,为让投资者真切看到“农村有市场、有钱赚”,胡市镇选择“政府先打样”。依托集体经济项目,胡市镇先后在濑溪河沿岸的黄桷村、来寺村率先打造“虾哥的传说”“瀑布餐厅”两大特色消费场景,同时结合特定节气开展“开秧门”“打谷子”“偷青”等民俗活动,几套组合拳下来,两个项目人气爆棚,不少市民专程驱车打卡,为观望的投资者吃下“定心丸”。

  政府的诚意与实干,点燃了青年的创业热情。2023年,在外从事铁路建设工作的“95后”王千月,敏锐捕捉到家乡农旅融合的发展机遇,毅然辞去稳定工作返乡创业。凭借环境设计专业功底,她将闲置农房改造为融合自然美学与实用功能的“岩上小院”,以独立亭台、私密空间为特色,打造可容纳200人的花园式餐厅,填补了当地高端乡村餐饮的空白。

  “我想打破城市餐饮的拥挤模式,让顾客在田园中享受美食与宁静。”王千月说,如今小院月均接待2000余人次,已成为当地近郊旅游的亮眼名片。

  2025年,为进一步汇聚青年力量,龙马潭区组建“青耘共富合伙人”队伍,王千月成为队伍的核心成员。“这个平台让我们创业者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底气更足了。”

  截至目前,胡市镇已吸引一批敢想敢干的青年创业者扎根:“90后”刘培森从建筑领域转型,投资300余万元打造的御风谷森林营地,月均接待2200人次;美术专业毕业的杨登月将美学融入乡村庭院设计,打造的特色场景同样人气高涨。政企携手之下,当地已催生出年产值超400万元的农旅新业态,书写了“1+1>2”的共生答卷。

  共富实践:“一店兴一片”激活乡村产业链

  青年创业项目的崛起,绝不能是单纯的一枝独秀,而应该成为带动一方共富的星火。在胡市镇,青年创业的辐射效应正持续释放,成为共青团助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

  沱江沿岸的传统农家乐里,“店二代”杜鑫正忙着直播推广自家鱼鲜馆。“看到其他年轻人打造的店铺环境好、客流量大,我们这家老店子也必须跟上潮流。”杜鑫主动升级老店环境,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线上引流,让自家这只有当地老饕客知晓的隐藏店铺,成为泸州市内爆火的“必吃鱼榜”打卡点位。

  青年创业的虹吸效应,吸引了更多市场主体前来胡市扎堆入驻:新营地、团建基地、生态果园相继落地,激活了从食材供应、劳务服务到旅游配套的整条产业链。更动人的是,当地的村民也在这场创业浪潮中通过销售农特产品、土地流转租金、营地务工等实现增收。“青年有为,乡村兴旺”的共富内涵得到生动诠释。

  “以前村里人少,田地闲置的多,现在跟着年轻人干事,在营地里帮忙,在村里就能赚钱还能照顾屋头。”黄桷村村民王大姐说,她在“岩上小院”负责部分果蔬食材的供应同时保洁工作,每月收入稳定,农产品不愁销的同时还能照顾家人。

  双向奔赴:小镇与青年的“互相成就”

  青年创业扎堆胡市镇的秘密,在于它与青年形成了“双向需要、双向成就”的紧密纽带,这也是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在乡镇层面的鲜活样本。

  早在2023年,当地团委便组建大学生联盟,通过“三下乡”“逐梦计划”等活动,吸引数百名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直播助农让农特产搭上电商快车,手绘墙绘为乡村披上艺术外衣,青年的创意与活力让村落颜值与内涵得到提升。

  乡村振兴需要青年,也离不开青年。

  当地白酒全产业链年产值达5亿元,电商、直播等新赛道亟需青年人才;农文旅融合更离不开青年创意——御风谷森林营地承办集体婚礼、筹备第二届田野音乐节;岩上小院成为青年社交新据点,农耕文化节、花海梯田、采摘产业等场景中,处处都是青年施展才华的舞台。共青团搭建的青春桥梁,让青年创意与小镇发展需求精准对接。

  青年施展才干需要广阔的舞台。胡市镇用完善的配套留住青年——五分钟进城区的便利交通网,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完备教育体系,远低于城区的房价、完善的医疗条件、清新的空气、低廉的生活成本让小镇更具吸引力。作为人口净流入镇,这里不仅为青年提供创业舞台,更通过婚恋交友、权益维护等全方位服务,让青年能安心扎根、成长成才。

  浪潮奔涌,濑溪河与沱江在此交汇,江风拂面,青春与小镇双向奔赴,携手成长。

  胡市镇正以“共生共荣、共富实践、双向奔赴”的发展逻辑,让越来越多青年在这里实现“在乡村绽放青春,让青春滋养乡村”的梦想。这座被青年活力点燃的川南小镇,正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动能,也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写下生动注脚。(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