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山绿道蓝网”擦亮城市名片 产业集群锚定世界级
时间:2021年07月27日 14:23来源:成都商报

  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于2021年7月23日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的决定》和《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两个决定。

  25日,市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会上,市委政研室、市政府研究室、市幸福办、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公园城市局等单位对全会进行解读。

  如何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建设以创新为新动能的公园城市

  建设以协调为新优势的公园城市

  建设以绿色为新形态的公园城市

  建设以开放为新引擎的公园城市

  建设以共享为新局面的公园城市

  建设以安全为新特质的公园城市

  做强城市极核功能 助力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现代化城市幸福美好生活新范例

  建设重要经济中心,夯实幸福美好生活物质基础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幸福美好生活核心动能

  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增强幸福美好生活动力机制

  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厚植幸福美好生活优势

  科技创新摆在首要位置 明确提出“四新”重点任务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新引擎 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新标杆 打造创新要素聚集新高地 打造对外开放合作新枢纽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 钟茜妮

  本次全会有哪些重要成果、意义?

  “这次全会是在‘十四五’开局起步、奋力开启成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在全体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积极成果。”市委政研室主任、市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曾明友介绍。

  梳理本次全会的特点,曾明友提到了对表对标、系统集成、创新引领、人本逻辑、集思广益五个方面的关键内容。坚持对表对标,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遵循。坚持系统集成,把公园城市作为城市最鲜明的特质。坚持创新引领,把示范区建设作为未来发展的强劲引擎。坚持人本逻辑,把幸福美好生活作为城市核心竞争优势。坚持集思广益,把凝聚各方智慧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

  《中共成都市委关于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的决定》,是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审议通过的重要成果之一,《决定》的框架内容如何构成?

  “《决定》由8部分构成,分为三大板块。”曾明友介绍,第一板块为总论,分别阐述了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并对照成都“十四五”规划和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按照2025年、2030年、2035年三个时间节点,对成都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的阶段性目标作出安排。

  曾明友说,第二板块为分论,包括第二至第七部分,总体上按照“五大发展理念”来构架,基于成都作为超大城市更需要处理好发展与安全关系的现实需要,对安全发展进行专章部署。

  “第三板块为第八部分,主要围绕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支撑保障、营造浓厚氛围三个方面展开。”曾明友表示,这一个板块强调要积极调动方方面面的资源和要素,充分激发全市上下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共建公园城市、共创美好生活的强大合力。

  聚焦关键节点加强科技创新中心战略设计,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强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谋划,《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将科技创新摆在建设现代化城市新征程中的首要和核心位置,明确提出了“四新”重点任务。

  青山为底、绿道为轴、江河为脉

  构建“青山绿道蓝网”生态格局

  在构建“青山绿道蓝网”生态格局,优化城市功能形态,营造美丽宜居环境,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方面,成都有哪些考量?

  成都市公园城市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小广表示,其中一个关键举措就是构建“青山绿道蓝网”生态格局。“青山绿道蓝网”旨在以青山为底、绿道为轴、江河为脉,锚固山水交融的自然本底,促进生态空间与城市空间相融共生、和谐统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努力绘就“身在公园、春暖花开”幸福场景,让“像成都人一样生活”成为价值认同,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靓丽名片。

  青山为底,主要以龙门山、龙泉山等自然山体构筑公园城市竖向景观、立体画卷,规划布局望山视线通廊,实施“青山”修复行动,重点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打造高品质城市绿心。杨小广透露,今年底前将修复龙门山大熊猫栖息地5万亩、完成龙泉山增绿增景1.5万亩,至2025年修复大熊猫栖息地30万亩、完成龙泉山增绿增景25万亩,努力让“窗含西岭千秋雪”成为常态。

  绿道为轴,主要以天府绿道串联城乡社区、贯通公园林盘、链接江河水网,实施“绿道”建设行动,构建16930公里全球最长的天府绿道体系,今年底前建成各级绿道5000公里,至2025年突破10000公里,实现路线成网、功能成势。目前,正重点推进绿道体系中的环城生态公园和锦江公园建设。环城生态公园今年底前将全面贯通100公里一级绿道,串联桂溪生态公园、青龙湖等16个重要节点,基本实现筑景成势。

  江河为脉,主要以河湖水系为基础、岸线绿地为关键、滨水空间为核心,实施“蓝网”建设行动,统筹推动自然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改善、多元业态融合,构建“一核一环、三江九带、三级四类”天府蓝网格局。

  打造现代化城市幸福美好生活新范例

  成都这样行动

  如何通过实施十大工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向往?

  “将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与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一体摆位、统筹推进,体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彰显了实现城市发展战略与践行初心使命内在一致的价值契合,二者统一于让新发展理念福泽市民、惠及社会的时代使命。”成都市幸福办副主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社治委常务副主任薛敏表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涵盖公共服务、交通出行、城市更新、创新创业、城市安全、全龄友好等十大领域,每个方面都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紧密相连,每项措施都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自今年2月18日动员大会召开以来,全市上下协力推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策划实施重大项目350余个、计划总投资约9000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2068亿元。

  下一步,市幸福办将不断厚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能和比较优势,进一步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美好体验和价值认同。

  成都将如何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要求,助力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成都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杨羽表示,成都将全面贯彻全会精神,聚焦做强极核战略目标,加快推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助力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一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现代化城市幸福美好生活新范例。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打造承载幸福美好生活的现代化城市。

  二是建设重要经济中心,夯实幸福美好生活物质基础。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经济承载和辐射带动功能。

  三是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幸福美好生活核心动能。坚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瞄准前沿技术和未来赛道,推动创新资源集聚,营造创新应用场景,以新技术应用推动产业分工重构、动能更新再造,为幸福美好生活注入强大动力和活力。

  四是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增强幸福美好生活动力机制。强化改革集成,深化五项制度改革,加快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强化国际门户枢纽建设,创建国际贸易消费中心,增强资源要素集聚配置能力,推动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为幸福美好生活提供丰富优质供给。

  五是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厚植幸福美好生活优势。围绕持续提升宜居生活城市吸引力,筑牢青山绿道蓝网生态本底,促进优质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推动天府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幸福美好生活营造高品质宜居环境。

  建设现代化城市新征程

  将科技创新摆在首要和核心位置

  《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科技创新摆在建设现代化城市新征程中的首要和核心位置,明确提出了“四新”重点任务。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新引擎,加快形成支撑全省、引领西部、带动全国、链接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势能;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新标杆,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新经济为引领的高质量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打造创新要素聚集新高地,加快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要素协同发展;打造对外开放合作新枢纽,提高“成都创新”的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

  目标已定,战略设计和实施路径如何破题?成都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熊平表示,《决定》围绕主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力做强创新引擎、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从创新载体和高能级平台、科研攻关、企业和人才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着力回答在新发展阶段成都要如何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等重大问题。

  创新如何为产业赋能?《决定》结合城市资源禀赋,进一步明确了成都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谋划,从以技术突破驱动先进制造业升级、以模式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壮大、以科技赋能提升都市现代农业质效、布局新赛道引领新经济发展、以绿色科技促进生产生活低碳转型等视角研究提出努力方向,着力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现代产业体系等重大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完善的创新创造生态可以让市场主体形成“生态黏性”,激发各类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激发各类要素的创造力创新力,进而构筑起显著的比较优势。《决定》进一步突出了创新创造生态在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的聚集效应,从高能级产业生态圈、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体制改革、金融服务等方面进行部署,着力营造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一流创新生态。

  将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

  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新经济为引领的高质量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下一步,成都制造该如何构建高质量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具体的着力点又在哪里?

  “成都制造将聚焦城市战略目标达成和城市核心功能实现,立足成都的比较优势,加快构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梯度发展培育,先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赋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发布会上,成都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凯介绍。

  在王凯看来,支柱产业要着力能级提升,是基本面也是压舱石,锚定世界级,形成强支撑,成都将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型材料、节能环保、工业软件等一批细分领域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与此同时,新兴产业要着力产业创新,这是当前城市竞争和经济发展的增量,培育增长点,形成新优势,成都将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前沿医学、柔性电子、卫星互联网、医疗美容、国潮汉服等产业,力争形成一批产业地标。

  “未来产业要着力创新策源,这是未来城市竞争的方向和核心的竞争力。”王凯表示,抢占新赛道,形成新引领,成都将重点探索布局区块链、量子互联网、分子诊断、光芯片、合成生物等。要瞄准中长期颠覆性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方向,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增强新动能。同时,将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推动两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

  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

  创新布局和主体功能已初步形成

  西部(成都)科学城,作为成都建设科创中心的主阵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地,自启动规划建设一年多以来,目前进展和成效如何?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小斌透露,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创新布局和主体功能初步形成,进入了加快成形成势的发展新阶段。下一步,将进一步聚焦创新策源核心功能,加快出台科学城中长期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及专项支持政策,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大力构建引领西部、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创新策源地和科研主阵地。

  截至目前,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中成都科学城已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6个,中科系、中核系、中物系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1家,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16个,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43个,建成西部地区首个国家超算中心—成都超算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基础条件设施逐渐完善。

  同时,启动组建天府实验室,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城市发展,聚焦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生态环境3大领域,启动组建4个方向天府实验室,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天府实验室、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已于今年6月7日揭牌运行,天府永兴实验室即将挂牌。

  此外,加快引聚高端创新资源,为深入推进国家数字经济、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落户新经济活力区,成都以“揭榜挂帅”形式启动建设“岷山行动”计划首批6个新型研发机构。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