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ms > 中新网四川

给废弃烟草专卖品安个“家”
2025年03月14日 16:4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14日电 (包春燕)3月中旬,在四川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会理复烤厂整选车间外,一名业务外包清洁工人正熟练地将清扫出的烟叶废弃物投入“废弃烟草专卖品”垃圾箱,“烟叶碎片要单独投放,绝不能和生活垃圾混在一起。”在旁边提醒的是会理复烤厂整选检验员彭天国。这一幕,是会理复烤厂加强废弃烟草专卖品处置内部管理的生动实践,更是落实四川省局(公司)“防风险、守底线”战略重点的有力举措。

整选检验员指导清洁工将废弃烟草专卖品倒入专用垃圾箱。四川复烤供图

  以往,打叶复烤生产加工烤季,在物流装卸、转运等过程中,散落于地的废弃烟末和烟灰,常与生产生活垃圾混杂一起,被清扫丢弃在普通垃圾箱内。“这些无使用价值的烟末和烟灰,量少、分散,但如果监管不力,就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对企业的影响非常大。”彭天国说道。

  如何让废弃烟草专卖品处置既符合行业合规管理要求,又能有效堵塞环保、安全漏洞,防止流失风险?是摆在会理复烤厂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们就为废弃烟草专卖品量身定制专用垃圾箱,加强源头收集、监管。”会理复烤厂党支部书记、厂长张飞认为,处置废弃烟草专卖品既要在过程中严控,更要在源头上“巧”防。

  2023年9月,第一批印有“废弃烟草专卖品”标识的黄色专用垃圾箱出现在了会理复烤厂整选车间、复烤车间、办公楼。

  “最开始大家都不习惯,觉得麻烦。”复烤车间主任李伟东介绍道,“既要区分垃圾类别,还要精准投放,业务外包工人的环保意识参差不齐,不清楚垃圾分类,工作难度很大。”

  面对“高难度”,青年党员张洁主动请缨,“我来上一次垃圾分类课,一次不行上两次,两次不行上三次。”“天府金叶大讲堂之幸福课堂”在整选现场开讲,选叶工、质检员、清洁服务人员围坐在一起,目光专注地听着讲解。宣讲到位的同时,管理机制还得跟上。办公室牵头建立垃圾分类监管机制,区域职能部门按分类标准加强日常清理收集,达到一定量后,转运至废弃烟草专卖品集中堆码区,按照行业规定集中销毁。同时,成立垃圾分类监督小组,内管部门每周联合办公室、整选车间、复烤车间等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对所辖区域垃圾混装现象进行考核。

会理复烤厂组织开展垃圾分类专题培训。四川复烤供图

  渐渐地,“垃圾箱文化”在会理复烤厂成为了新风尚。

  “现在,无论办公区域还是生产区域,大家对垃圾都很上心,先分类再投箱,既简化了废弃物处置流程,节约了人工成本,又从源头上降低了监管风险。”会理复烤厂专卖内管员刘亚琳说道。

  落地废弃烟末、烟灰分类处置,只是会理复烤厂开展废弃烟草专卖品处置的一个缩影。在打叶复烤生产加工过程中,一系列以管理创新实现点“废”成金、“废”尽其用的内部监管措施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烤季生产产生废弃烟草专卖品约2.6万吨,废料处置数量大、监管节点多、流程链条长、环保要求高,给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带来很大压力。”四川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管理部部长张瑞介绍,“我们正积极探索废弃烟草专卖品处置新途径,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循环利用,将这些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实现企业绿色转型和资产增值。”

  自2023年以来,会理复烤厂综合利用“资源化”,在采取生物质锅炉焚烧处置的基础上,创新引入具备生产销售资质的企业,在厂内生产生物有机肥料,有效杜绝废弃烟草专卖品监管难的风险。

  不仅如此,四川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还编写《生产加工环节规范监控图》,搭建工业、商业、复烤三方协同确认机制,建立《问题处置清单》《督导监管清单》,制定原烟接收、成品运输、准运证管控等6项内控流程,加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人员有效监督,初步形成了全员参与、全链行动、全域覆盖、全程闭环的监督体系。

  据悉,2023年以来,四川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会理复烤厂生物质锅炉焚烧处置烟叶废弃专卖品7460吨,通过生物有机肥企业生产生物有机肥料3100吨,产生经济效益5.7万元,实现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我们的目标是全程全域全链闭环监管”。下一步,四川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将聚焦“全链条、全品类、全周期”监督管理,持续在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上下功夫,完善原烟入库、烟叶整选、复烤加工等十大环节清单,健全打叶复烤全流程生产加工预警体系,护航企业合规经营,推动高质量发展。(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