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4日电 “谢谢警官,是你们让他重新找到了‘回家的路’!”近日,在四川省金堂监狱会见中心内,罪犯邓某的姐姐杨女士将一面印着“人文关怀显大爱 践行宗旨铸警魂”的锦旗,郑重地交到民警手中。鲜红的锦旗,不仅承载着罪犯家属的感激之情,也见证了高墙内一段驱散阴霾的暖心救赎。

争吵,让会见不欢而散
时间回溯到两个月前,杨女士满心期待地到监狱会见弟弟邓某,却遭遇了令她心碎的一幕。得知相恋多年的女友提出分手,邓某情绪突然失控。“反正出来也没人等我了,积极改造还有什么意义!就在里面混日子吧!”邓某对着电话嘶吼着,将满心的委屈和绝望宣泄而出。
会见现场气氛骤然紧张,邓某激动的声音引起了周围其他会见家属的侧目。现场管理民警一直动态关注着每一个会见窗口的情况,几乎在邓某情绪爆发的同一时间,便果断上前干预:“邓某,冷静!这里是会见场所,注意你的言行。”与此同时,另一名民警则上前安抚已泪流满面的杨女士。这场本应互诉牵挂的亲情会见,最终在争吵中不欢而散。
干预,从绝望到希望的转折
罪犯的情绪突变,往往是民警关注的重点,也是潜在的风险点。为维护监区良好的改造秩序,引导邓某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活中的变化,监区立即启动心理干预机制,针对性制定教转措施,持续跟进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

“失恋固然痛苦,但是姐姐每个月风雨无阻来会见的情谊,难道就不值得你珍惜?”结合邓某的性格特点和成长经历,监区安排不同年龄层、不同阅历的民警,从亲情、责任、未来等角度对他开展谈话教育。
随后,监区通过心理矫治持续稳定其情绪,借助亲情电话构建其与家人的情感联结,引导他反思自己的犯罪行为对家人和社会造成的巨大危害,回顾家人多年来的无私付出。渐渐地,邓某走出了阴霾。“我的自暴自弃,才是对家人最深的辜负。”他在反思中这样写道。
亲情,回归的催化剂
时隔两个月后的再次会见,场面已截然不同。半个小时的会见里,隔着玻璃,邓某敞开心扉向姐姐诉说着自己的思想转变和改造近况。“我以前总觉得,‘回家’两个字离我太遥远。但我从来没有想过,家人的处境其实比我更难。我不应该自暴自弃,为了等我回家的人,我一定会好好改造,不辜负大家的期望。”邓某向姐姐承诺道。
看到邓某的转变,杨女士特意制作了锦旗向民警表达谢意。如今,邓某的情绪稳定,改造态度端正,能积极参加监区组织的各项教育改造活动。
邓某的转变,是四川监狱始终践行“每改造好一名罪犯,就挽救一个家庭、和谐一片社区、稳定一方百姓”教育改造理念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四川监狱接下来将持续注重多维度、多方式精准识别、聚力化解潜在矛盾,用心用情做好罪犯教育改造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