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成都市双流区彭镇:用心疏导 把群众的“闹心”变“贴心”
2021年04月25日 14:1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5日电  今年3月,双流彭镇社区治理办来了一位“熟客”——83岁的宋智桥(化名)大爷送来锦旗。

  宋智桥(化名)大爷是一位党龄有50年的老党员。在2015年成温邛快速路双流段道路建设用地项目征地中,宋大爷因为考虑到子女居住较远,便自愿选择了货币安置,后来房价上涨,他开始后悔选择货币安置。“房价涨的太快了,我觉得2015年的拆迁安置政策补偿标准过低,不适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征地补偿标准要求,所以我希望能够给我再加一些。”宋大爷表示有些委屈。

  从2015年开始,高龄的宋大爷持续多年向镇政府反映,提出诉求。彭镇信访工作人员说:“老人家是讲道理的人,也不胡搅蛮缠,只是内心矛盾,我们也理解,所以我们就想办法慢慢疏导他。”对于宋大爷的来访问题,彭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镇党委书记多次与他面对面沟通,要求业务科室及社区安排专人到其家中讲政策,同时还要求从信访上转换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群众工作之家优势对其开展工作。

  2020年下半年,彭镇利用镇、村(社区)先后组织五老乡贤等社会力量,开展社区治理、信访工作的契机,将有党性、口才好的宋大爷纳入了村上五老乡贤队伍。

  这几年来,社区经常在节假日给予宋大爷慰问和关心,经常针对他的信访事项进行沟通,也努力做通其家人的思想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今年3月,彭镇社区治理办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宋大爷自行来到镇政府,表示不再因纠缠当年安置问题而上访,同时对多年给镇政府带来的不便表示歉意,并向政府送上了“为百姓排忧解难,做人民满意公仆”的锦旗。

  像宋大爷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信访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彭镇连续两年被评为“成都市群众工作之家先进单位”,2020年被评为“来访接待中心群众满意窗口”,2020年信访系统登记信访总量同比减少47件次、下降64.38%,巩固培育12个无信访村(社区),工作做法受到成都市信访局充分肯定和多家媒体的报道。

  彭镇的信访工作能取得如此成效,不仅在于社区治理办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努力,还在于他们创新了一个“秘密武器”——转化信访人做特殊“代理人”,用他们的“感同身受”来协助开展群众工作,化解社会矛盾成效明显。

  信访工作人员介绍说:“我们考虑到来访人员经历过出现问题、反映问题、化解矛盾的全过程,他们对信访工作很有体会,因为,从2019年开始,我们以转化原有信访人员为重点,同步统筹调配社区志愿者、综治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等人力资源,组合成‘群众工作之家’,让他们协助我们化解社会矛盾。”

  在这些特殊的“代理人”中,有2020年成功转化的市级“三张清单”案件何某,他加入社区代理人队伍后,利用喝茶聊天等方式,走进群众、深入群众、听取群众心声,了解到不少居民的矛盾,并配合社区居委会成功化解矛盾,在“特殊代理人”岗位上发光发热。还有为专业安置问题而多次上访的涉军人员程某,在成功转化后,他充分发挥自己曾在部队服役多年、组织能力强的特点,成立了廉洁征兵群众督查组,协助群众工作之家的工作,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程某参与该项工作以来,彭镇未因征兵活动引发一起信访件,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0余起,成为了信访工作人员中的一名骨干力量。

  截至目前,彭镇已发展特殊代理人8名,年龄结构涵盖老中青,既有熟悉村社情况的老“革命”,又有文化水平较高的新青年,对精准服务不同诉求群众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今年以来,这些“特殊代理人”通过各类渠道已收集上报各类信息110条、成功调解重大疑难纠纷90余件。

  “要化解信访问题,尤其是一些积案难案,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共治共享。信访人也是我们的人民群众,他们往往是热心群众工作,有一定的社会洞察力,有一定的政策法规水平,敢说敢为,有一定的群众影响力。让信访人参与到信访工作中来,往往能让积案难案‘柳暗花明’,能让一些群体性案件‘迎刃而解’。”社区治理办领导说。

  信访工作关系着政治经济工作的平安稳定,在今后的工作中,彭镇社区治理办还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继续拓展思路、克服困难、扎实工作,为镇党委、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全区政法信访维稳工作中贡献一份力量。(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