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四川在线

科技创新赋能特色产业 东西部协作助力乡村振兴
2022年06月20日 11:46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曹惠君

  “蒋总,你看我这背篓橙子花你还收不?”

  “收收收,当然收啦!”

  尽管五月的北川最高温度已然来到30多度,但相比之下,也难及高安村果农刘秀英前来“卖花”时脸上洋溢的热情。

  “这半背篓橙花,我能挣80元。放在以前,这些花就白白浪费了,现在卖花的利润比卖橙子还高!”刘大姐兴奋地表示。

  对于当地“变废为宝”的切实转变,要从“柯城—北川”新一轮东西部协作谈起——复泰中医药健康科技联合研制中心与高安种植基地落户。

  东西协作助力复泰落地生根

  受益于北川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产自当地的玫瑰具有花形大、花香浓、出油率高的优势,其精油品质与原产地保加利亚相比毫不逊色,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十足。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复泰玫瑰公司(以下简称复泰)近年来一直在寻求配套科研中心与新种植基地的落地。

  2021年,东西部协作资金投入130万元,参与复泰中医药健康科研中心建设项目建设,与新种植基地一并在永昌镇高安村落户。该中心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包含研发中心、淬炼提取车间、食品添加剂车间,现已正式投产。

  据悉,复泰在北川禹里镇、漩坪乡等地区已建成2000余亩玫瑰种植园,带动当地1000余户从事玫瑰产业,实现群众年人均增收6000多元。科研中心与新基地建成投产后,整体项目以“公司+代工厂”为生产模式,在掌握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将大宗产品交由合作代工厂进行生产,预计5年内达到3亿元总产值规模。

  因地制宜打造“3+1”利益联结

  “在东西部协作的大力支持下,企业来到高安时,我们已先将村里的闲置土地集中起来,以村委会名义租给企业。这样不仅降低企业与村民间的沟通成本,打消企业的顾虑,同时还将企业招工优先考虑本村村民写进协议。如此一来,村民在家务工每月就有租金和务工两笔收入。”高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魏纲说。

  项目在高安村启动后,采取“企业+农户+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运作,即企业提供苗木,农户种植,企业后期再进行统一收购,让村民在不出家门的前提下就能挣到钱,增加家庭收入。据介绍,除了目前基地种植的玫瑰能提取精油外,对于当地如橙花、桂花、香樟等作物同样能提取精油,还能帮百姓实现进一步增收。

  通过优化完善项目利益链接机制,不仅提高当地集体资源与资产的收益率,还积极整合当地原本农业资源,建立起一套土地流转收租金+务工就业挣酬金+集体保底分红得年金与资源收购赚现金的“3+1”机制。

  东西部协作项目实施后,提供各类就业工位200个,企业每年向村集体经济分红6.5万元。基地建成1000余亩,亩均租金500元,年租金50万元,预计户均增收2000余元。

  随着科研中心的投入运行与高安基地的持续打造,通过带动群众种植芳香植物,形成规模后还可进一步发展庭院经济和农家乐,增加当地百姓收入。由此带来的变化不仅让当地百姓直接受益,产生的示范效应也在周围迅速扩散开来,复泰公司当地负责人蒋锐对此深有体会:“就在前两天,隔壁金龟村赵大爷还专程赶来询问能否在他家种植紫苏,我也赶紧把种子交给了他。”

  科技赋能打造北川特色产业

  蒋锐表示,复泰高安基地将不局限于以玫瑰为代表的芳香植物原料提取研究和生产,对于赵大爷提及的紫苏,正是基地二期项目计划重点打造的经济作物之一。

  去年,复泰成功引入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实验科研实力和团队,设立科研中心博士工作站与医学生教学实习园区,采取企业+高校+科研力量的方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目前,企业顺利完成了北川地区紫苏、金银花的品种选育和品质研究工作,成功筛选出2个优势品种。通过进行北川优势药材品种研究,并在当地进行种植推广,实现形成规模化芳香药物基地,助力乡村振兴,为北川打造出一张属于道地中羌药材和芳香药植物的金名片。

  据介绍,高安基地依据园区水系梳理规划,同时与山势结合,在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借助专业科研团队力量,采用现代农业最新技术和中医药文化理念,计划打造一个集西南芳香药物品种园、北川中羌医药园、现代农业科技种植园、中医药健康科技联合研制中心、中医药芳疗和抗衰老文化体验区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产学研基地园区,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结语

  丹心寸意,皆为有情。复泰的玫瑰开满山谷,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也扮靓了北川,更带动了北川百姓就业和增收致富。

  随着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的持续发力推动与国家重点实验科研团队的加入,打通复泰玫瑰产业链指日可待。通过科技赋能,进一步推动北川当地特色产业种植、研究、加工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延伸田园美食餐厅、特色田园民宿、景观旅游建设,打造有机分布的田园农旅节点,助推北川乡村振兴。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