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川观新闻

1997—2022,川港这样携手走过
2022年07月02日 09:55 来源:川观新闻 编辑:尧欣雨

  7月1日,香港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庆典日。

  今天,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一间用老教室改建的川港冰室生意格外的好,它的创办者是川大金融工程专业香港籍的大三学生戚文博。

  今天,位于香港皇后大道中的泸州老窖国际发展(香港)有限公司内,来自四川、在港工作的许露和同事们一同观看了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的直播,大家相约下班后去火锅店“搓一顿”。

  港人在川、川人在港已渐渐成为两地常态,火锅、港式茶餐厅等已成为“川港一家亲”融入两地街头巷里的鲜活代言。香港回归祖国的25年,也是川港合作不断深化的25年,这25年,香江潮涌、天府巨变。这25年,川港交流合作累累硕果。

  ——回望25年的川港合作,我们守望相助,携手共进。

  民胞物与、念兹在兹,香港同胞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邓小平的敬仰与爱戴,滋养了香港各界长期关注和关心四川发展的深厚情谊。

  改革开放之初,香港同胞抱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来川投资兴业。回归祖国后,香港积极响应开发战略,大力支持四川开放发展,两地往来与日俱增、交流合作愈发密切。

  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香港特区政府和各界人士纷纷伸出援手,慷慨相助100多亿港元,为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抒写了感人至深的援建情谊。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建立后,香港历任行政长官都曾来川访问,前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先后11次来川考察访问,现任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担任政务司司长期间也曾到访四川,四川省领导亦多次赴港访问,成功举办“川港澳合作周”等重要活动,推动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务实交流合作。

  四川省香港商会会长、冠城集团副董事长洪清农见证了川港携手共进之路。1999年28岁的洪清农来到四川,2012年他牵头成立四川省香港商会,从最初仅有六七家会员企业发展至今,商会已吸引超80家企业会员,上百名个人会员。洪清农表示,“商会实现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港资对四川营商环境、投资市场的青睐。”

  ——回望25年的川港合作,我们互利共赢,同心逐梦。

  2018年5月,四川与香港特区政府建立“川港合作会议”机制,成为内地第五个、中西部第一个与香港建立政府间合作机制的省份,川港进入长效全面合作新阶段。

  截至2021年底,香港在川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179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80.87亿美元,四川省在港上市公司已达33家,总市值2044.89亿港元。

  在香港四川社团总会会长唐安英看来,回归祖国怀抱25周年,是香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5年的风雨兼程,不仅创造了“香港传奇”,也见证了香港与内地各领域往来的日渐深入。“未来香港四川社团总会将继续积极参与各项爱国爱港活动,为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贡献‘四川力量’。同时,作为在港川商我们也将继续发挥纽带作用,不遗余力推动川港合作,努力为家乡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相信随着‘川港合作会议’机制的不断完善,未来,川港合作大有可为。”唐安英说。

  新时代,川港同心逐梦的多彩画卷,大处着墨、越绘越美。从川港合作机制11个领域36个具体合作方面取得系列可喜成果,到川港两地携手并肩,共同抗击疫情;从川港合作示范园、川港设计创意产业园、蓉港人才合作示范区、港澳同胞在川“一站通”服务平台等一大批标志性合作事项相继落地,到四川发展集团、四川投资集团、五粮液集团等一批知名川企先后在港开展国际业务。一帧帧胼手胝足、共同发展的画面,组合成把握新机遇、开创新局面的最美剪影,为“天府之国”与“东方之珠”共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共同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平添了多彩靓色。

  “我们是非常幸运的,时代给予了香港青年各种支持和帮助,让我们更好地成长发展。香港籍青年肖羲清2013年来川求学后,创立四川首个官方注册的香港学生组织——四川高校香港学生联合会。在蓉近10年,肖羲清感慨:“生活中四川包容热情,工作中四川也为香港青年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希望我能做川港青年交流的一个搭桥人,让更多香港青年了解四川、爱上四川、留在四川。”

  ——展望未来的川港合作,我们前景广阔、生机无限。

  1997年到2022年,时间见证了川港携手前行。今天,香江故事翻开新的篇章,重新出发,川港同创未来的合力更加凝聚。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进入“十四五”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推动实施,为川港全面深化交流合作提供了巨大机遇和光明前景,川港合作正迎来新一轮历史发展机遇。

  新起点,新机遇,新希望。香港特区政府驻成都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李蕴妍表示,在“川港合作会议”机制平台下,川港两地将充分整合对外开放、产业协作、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全面加强贸易、金融、物流、新能源、文化、科技、青年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地未来发展更美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川港合作必将谱写出更亮丽的新篇章。记者 兰楠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