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四川新闻网

争分夺秒!资中县中医医院为危重伤者开启“生命加速带”
2024年08月26日 19:31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祝欢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2024年1月15日15时9分,资中县资安路收费站路口发生重大车祸。资中县中医医院按照县120调度中心安排,紧急指示两辆救护车6名医护出发;15时16分,救护车到达现场;15时27分,伤员全部送入重症医学科抢救。从接电话到完成院前急救仅用时18分钟。

  举全院之力,上下齐心共抢救

  接到急诊科报告后,资中县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陈雪飞和院长王育东均极为重视,亲临抢救室门口迎接伤员,并指示立即启动急诊急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通急诊绿色通道,组织、指挥救治工作,并立即成立“1.15”重大车祸事故医疗救治工作组,开展医院内现场救治工作。全院多学科紧急支援急诊科,参与抢救。陈雪飞指示:“举全院之力,上下齐心,共同抢救伤员的生命安全”。

  经过诊断,车祸伤员三男一女共四人(均为亲属关系),均有严重的多发创伤伴器官功能损伤。其中两人生命极度垂危,立即进入重症医学科抢救。

  奇迹!昏迷9天的极危重伤员转危为安

  车祸中,林某兵多发性颅脑损伤,颈椎脱位,全身多处骨折,到院时已经深度昏迷,经检查发现双侧瞳孔不等大,生命垂危。救护车刚到急诊科,急诊科黄光垒医生与早已等候在这里的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唐茁,迅速将林某兵送入CT室完善检查。护送到重症监护室后,唐茁立即为其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安置深静脉置管、抗休克等抢救措施。因林某兵头部、颈部、胸部等多处严重受伤,病情复杂,且极为严重,命悬一线,随时失去自己年轻的生命,经过骨科、外科与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会诊后,达成一致意见:1月15日20时55分,麻醉科医生周刚、脑外科医生刘伟与傅军对林某兵实施紧急开颅手术。23时00分,手术历时两小时零五分顺利完成,林某兵术后瞳孔恢复,病情得到暂时的稳定。1月18日,林某兵伤情再次加重,再次出现瞳孔不等大,唐茁与外科医生刘伟反复论证,迅速敲定了治疗方案。

  在重症医学科、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联合努力下,1月24日,重度昏迷近9天的林某兵终于恢复了自主意识,肢体逐渐可以有意识地活动了。1周后,林某兵病情好转,顺利从重症医学科转入外科普通病房,目前各项生命指标平稳。

  喜讯!3名重伤员恢复状况良好

  在重症医学科,危重伤员王某富急诊检查发现多发肋骨骨折、胸骨骨折、胸部塌陷、创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症,肺挫伤,入院不久后就出现了严重的呼吸困难。唐茁通过了解到伤员长期大量吸烟,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极差的情况,马上判断出患者发生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立即为其行气管插管,为让伤员尽快康复,经与胸外科专家会诊,唐茁又采取多次为其行支气管镜吸痰、灌洗治疗措施,并多次发起全院多学科会诊共同商讨患者治疗方案。1月26日,王某富顺利脱离呼吸机,序贯高流量氧疗。1月31日,伤员伤情好转,转入内一科普通病房。

  双肺挫伤,张力性气胸的林某元、多处肋骨骨折的王某容也在重症医学科接受了强有力的治疗。在重症医学科、外科、呼吸内科、心内科等多学科医护人员的联合救治下,伤情逐渐平稳。1月19日及1月21日,两人先后从重症医学科转入外科普通病房。

  一曲救死扶伤的凯歌

  在资中县中医医院上下齐心的努力下,创造了短时间内成功救治多位危重伤员的奇迹,奏响了一曲救死扶伤的凯歌。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唐茁始终奋战在医疗救治最前线,亲力亲为监测伤者各项指标变化,多次组织全院及院外专家会诊。近半个月几乎都住在医院,以便在伤者病情变化时第一时间处置,充分体现了资中县中医医院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针对伤员产生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既是救治者,又是他们的贴心人,主动多次与伤员沟通,交流、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情绪,克服恐惧心理,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号;唐茁、刘伟、谢鹏等医护人员多次到病房看望伤员,鼓励他们树立战胜伤病的信心,充分体现了医院的人文关怀精神。伤员林某元真诚地讲道:“感谢资中县中医医院精湛的医疗技术,将我们一家人从鬼门关口拉回来,更感谢医生、护士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

  通过这次对车祸事故的生死极速救治,重新点亮了伤者的生命之光,也充分展现了资中县中医医院的应急能力和救治水平。陈雪飞表示:“随着资中县中医医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急诊绿色通道机制不断完善,紧急救援工作完全能够有条不紊、及时高效地开展。我们的医疗应急救援队伍能够承担县域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救治工作,为资中百姓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图文供稿:资中县中医医院 黄沁澈)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