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奔赴巴蜀大地 四川这家银行出动30名金融特派员
2024年11月05日 09:5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5日电  题:奔赴巴蜀大地 四川这家银行出动30名金融特派员

  作者 杨科佳

  2023年8月以来,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积极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响应总行号召建立金融特派员工作制度,让金融特派员去政府做金融顾问、给企业做财务顾问,搭建起金融机构与政府、企业、乡村以及群众之间的桥梁,致力于打通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而今,兴业银行成都分行30名金融特派员用“铁脚板”跑遍了工厂车间、田间地头,以“联络员”“宣传员”“参谋员”的角色,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捷性、专业性,助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金融特派员走进田间地头。兴业银行成都分行 供图

凌波微步“微波贷”

  军工领域、国产大飞机、卫星互联网、智能驾驶……当前,微波射频技术在诸多应用领域大展拳脚,从最初单一器组件组装,再到全门类微波元器件及雷达通讯设备制造、应用,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成都市目前已经建成了微波射频全流程产业链,把“自主可控”和“创新先行”牢牢攥在手中。

  2023年,武侯区微波射频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金融赋能方面,该区率先成立产业科创联盟,推出“微波贷”银政合作类产品,重点针对省、市企业创新孵化平台企业开展融资支持,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为深入实施产业健圈强链,推动成都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奋力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充分发挥“金融特派员”制度及专业优势,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该行作为唯一一家入围首批武侯区微波射频产业集群“微波贷”产品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优质的金融产品和务实的特派员工作作风,深入武侯区多家微波射频企业开展走访调研,用“凌波微步”丈量着微波射频产业园区的每一间厂房,用“铁脚板”跑出了兴业普惠金融的加速度。

  该行最终筛选微波射频器件、关键零部件、专业设备、检测检验等12个重点细分行业形成白名单,审投快批、多方联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融资信贷支持。

  成都某科技有限公司由于所属资金密集型行业,人才和技术壁垒相对较高,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企业对于融资资金成本较为敏感,寻求获得低成本的融资渠道。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结合“微波贷”产品优势“送货上门”,企业无需提供抵质押物即可办理低息融资,同时还可享受政府补贴,极大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成本,让企业敢于专注创新研发和生产经营、愿意创新投入。成都分行前、中、后台立体协同,开通绿色审批通道,最终成功落地分行首笔“微波贷”业务。

  “新质生产力的成长发展需要耐心和信心,兴业银行给我们送政策、送产品,让我们对生产经营和研发投入更加坚定坚决!”该企业负责人表示。

成都武侯区西部智谷·微波射频产业园。兴业银行成都分行 供图  

唯快不破“兴速贷”

  “经济回归实体,实体主要体现在生产制造业,乐山市五通桥区多年来是各类工业企业聚集地,汇聚多家知名制造业企业,在当地形成了久而远的影响,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解决了大量当地人员就业。但制造业投入大、回款周期长,企业资金周转经常性面临压力。”亚西机器公司相关负责人向兴业银行成都分行金融特派员介绍说。

  据了解,该公司在采购钢材、阀门及电气设备等上游原材料需支付现金并在绿色生产设施建设上有较大投资,同时需要应对货款周期较长,有较大的融资需求。

  在听闻客户在生产经营中遇到了应收账款回款压力、融资成本高等诸多难点后,兴业银行成都分行金融特派员随即多次赴实地进行走访,全方位了解公司生产经营情况和企业主资信情况。

  特派员了解到,该企业实控人与企业经营情况均符合兴业银行线上兴速贷申请规范。随即该行金融特派员现场指导客户,通过手机发起线上贷款申请,从经营材料到资信报告一键提交,最终仅用时4个工作日便完成1000万元信用类、低利率的流动资金贷款投放,解决了企业转型期的资金燃眉之急,兴速贷额度高、放款快、纯信用、线上审批效率高也获得了客户的好评。

  从“融资难、融资贵”到线上贷款“秒申秒贷”,从小微金融服务的质效双升到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兴业银行成都分行普惠金融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惠及到万千企业。从“有没有”走向“好不好”,兴业银行成都分行“金融特派员”制度让金融服务覆盖到川内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将赋能实体小微高质量发展,书写兴业特色的普惠金融答卷。(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