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颁奖典礼在成都落幕。本次大赛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吸引全省177所高校、超过143万人次学生参赛,参赛项目总数超37万个,刷新历史参赛规模记录。

本次大赛中,成都锦城学院荣获1项金奖、6项银奖和21项铜奖,成为同类高校中的佼佼者。同时,该校还蝉联“优秀组织奖”,成为极少数连续10届获得该奖项的高校之一。据悉,该赛事自2015年起每年定期举办,已成为四川省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含金量最高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类赛事之一。
摘金夺银,锦城学子创新项目显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锦城学院此次参赛学生人数突破12000人,占全校在校生总数的近半数,充分体现了该校学生对于创新竞赛的热情与参与度。

2022级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官玥等同学共同完成的作品“智巢悦联-AI智能家居助手”在此次赛事中斩获金奖。该作品旨在打破不同品牌智能家居设备之间的壁垒,实现跨品牌设备的互联互通与统一管理。
据介绍,其核心产品是一个“软件+硬件”结合的智能盒子,用户通过自主开发的APP即可轻松控制家中不同品牌的智能设备。项目的创新点在于多维信息处理技术、AI共情算法以及分布式+分层存储技术,确保智能家居设备的无缝连接、高效指令传输和用户数据安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面临技术层面的巨大挑战,但经过大量技术研发与测试,最终成功解决这些问题,并找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来自2023级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郑媛尹同学是斩获银奖者之一,她分享了自己的参赛项目。该项目致力于解决城市道路病害检测难题,通过图像识别技术结合自主研发的算法,精准检测坑槽、裂缝、修补三类道路病害。系统融合图像识别、超声波检测、激光雷达技术与嵌入式设备边缘计算技术,形成一套独特的道路病害智能检测系统。目前,该系统识别准确度已达88.2%,为道路养护事业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检测手段。在备赛过程中,郑媛尹带领团队前往三省六市进行行业调研,深入了解行业现状,并通过算法优化、数据增强等方法,成功克服算法复杂性、数据集多样性等挑战。
在采访中,官玥和郑媛尹都表示,这次参赛经历不仅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更是一次深刻的成长过程。他们与全省各地的优秀团队交流切磋,拓宽视野和思路,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他们也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和竞争氛围的重要性,锻炼了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作为金奖指导教师,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讲师张海清感慨道:“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是团队不懈的努力与智慧的结晶。”在指导过程中,他始终遵循激发创意、深度调研、深化实践等核心原则,鼓励学生跳出传统思维框架,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他积极为学生链接行业内外资源,提供全程指导,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优异成绩。张海清表示,这段经历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创新、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团队合作,这些都是他们未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将受益无穷的宝贵财富。
成果显著,备赛策略与人才培养双管齐下
成都锦城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李峤指出,锦城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型创新大赛的参与。学院按照教学年度精心备赛,采取车轮战策略,确保每个比赛项目都能获得充分准备。在备赛过程中,学院将比赛融入教学实践,经过四轮筛选和严格把关,选拔出优秀项目参赛。同时,学院还注重学生与指导老师的“双向奔赴”,邀请专家担任项目顾问,为项目提供全方位指导和支持。

李峤强调,项目团队在组建时便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明确主要方向。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学生们至少需要进行两轮调研,并根据市场需求完善技术。在调研基础上,学生们会制作出产品原型或服务初版,并投入市场进行初步试验。同时,他们还会尽快完成知识产权手续,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经过多轮筛选和精心打磨,锦城学院的项目在四川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脱颖而出,取得优异成绩。这不仅是对锦城学院创新教育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所取得显著成效的认可。
谈及锦城学院在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的原因,李峤表示,这得益于学校长期以来对大学生创新教育改革的不懈追求与努力。自2005年建校以来,锦城学院便将创新创业教育设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致力于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创新素养基础。李峤说:“我们高度重视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确保他们在面对创新竞赛时能够自然而然地展现出自身实力。”
锦城学院在项目挖掘和培育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果。李峤介绍,学校已经邀请一批一线骨干教授和副教授,共同探讨如何在创新教育改革过程中有效发掘成果。他表示,学校早已开始下一届比赛筹备工作,并已召开全校各二级学院负责竞赛专项工作的专题讨论会,研究和部署下一届比赛的工作推进计划。组织和准备工作已经全面启动。
此外,李峤还透露,学校已经启动创新创业学院新办公区的建设项目。目前,一期工程已经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年底将推进二期工程的建设。届时,办公场地和学生的创业孵化场地将在原有基础上实现翻倍。李峤院长满怀信心地说:“有了更加充足的场地、硬件和师资力量,我坚信我们在下一届四川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能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深化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教育人才
李峤详细阐述了学院“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教育理念。他提到,近年来,学院通过举办各类比赛,极大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在本次大赛中,参赛项目总数高达9964项,参赛学生人数更是达到12029人。截至目前,锦城学院已成功孕育出2100多家校友创业企业,约有1900人直接投身于创业事业,校友创业企业的年产值总额高达约200亿元,其中年产值过亿的企业约有20家,直接为社会创造超过3万个就业岗位。
李峤表示,锦城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高校,面向的是未来社会需求。因此,学院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力求突破自我,以实现教育价值。自2005年起,锦城学院便在全国率先将创新教育设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
李峤还着重介绍了锦城学院创新教育的三大全覆盖:学生全覆盖、教师全覆盖和工作全覆盖。学校要求全校所有教师都必须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并将其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体系。同时,学校的各部门也都必须为创新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这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创新教育,使得锦城学院的创新氛围无处不在。

在创新教育具体实践中,锦城学院提出“三练三创教育”理念,即“吃苦耐劳意志训练、组织纪律与团队精神训练、职业素质能力训练”和“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三练三创教育”不仅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还强调跨专业融合和产教融合。学校鼓励学生和教师跨专业组建团队,积极从其他行政班级、其他专业甚至其他学院寻找合作伙伴,以提升项目质量。同时,学校还大力推动与国内知名企业、各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地方强势企业的合作,共同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产教学院。
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李峤院长提出四大坚持与提升策略。一是坚持人才培养为核心任务,着力打造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打通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通道,引导学生运用课堂和实验室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三是探索应用型本科拔尖人才的培养途径,实现人才的分类培养,让教育的价值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得到充分展现;四是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主自强的有机融合,积极响应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战略方向,尤其是在应用研究方面,争取取得更大突破。
李峤称,锦城学院将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他提到,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和推动创新教育改革方面,正紧抓黄金机遇期,奋力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成都锦城学院即将迎来二十到三十岁的“黄金十年”,这一时期就像人的生命中最旺盛的年龄,学校将登高望远,抢占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