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平武: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 绘就“诗与远方”新图景
2025年08月06日 18:4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6日电 (任露潇 胡宇)晨光中的报恩寺楠木斗拱下,汉服游客接过非遗香囊;虎牙大峡谷的杜鹃花海间,镜头定格雪山与古树的同框;白马寨篝火旁,“圆圆舞”节奏伴着古谣回荡……近年来,绵阳平武县依托文化与生态双重优势,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让“秘境平武”的魅力持续释放。

  随着平武县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召开,当地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主线,推动文旅资源从“散落珍珠”串成“璀璨项链”,加速实现从“流量”到“留量”、从“观光”到“体验”的跨越,让文旅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游客在报恩寺体验AR祈福。 平武县委宣传部供图

  以文为魂 推动传统文化焕发新姿

  作为平武最深沉的底蕴,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报恩寺、白马藏寨“跳曹盖”、蜀汉江油关遗址、平南苏维埃旧址等资源,正从“沉睡”走向“鲜活”。

  投资1.67亿元的报恩寺综合保护利用项目,不仅守护了明代建筑“六绝”,更打造“明代风情街区”等沉浸式场景。在建的报恩寺博物馆(一期)将通过造景与数字投影,重现平武千年历史脉络。非遗传承同样“出圈”:白马非遗工坊里,游客跟着传承人学织花腰带;走马羌寨中,羌绣体验人气高涨;套枣工坊内,传统工艺成了互动亮点。目前,平武已建立非遗保护档案数据库,支持12名传承人成立工作室,改造3处非遗展示中心,“跳曹盖”等项目年均展演超百场,带动非遗产品热销。

  红色文化也焕发新活力。平南县苏维埃旧址升级后,新增“革命情景沙盘推演”等互动项目,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历史。从“看文物”到“玩文化”,平武将遗产变成“活态教科书”,让文化成为持久“吸客力”。

  生态筑基 绿水青山变身“金山银山”

  平武以生态为笔,书写“两山”转化文章。作为全国首个编制自然教育县级规划的地区,当地已建成王朗国际探秘营地等3个国省级自然教育基地,开发“森林体检”“熊猫巡护日记”等47个特色课程,形成29条线路、16个驿站、7个基地及2个营地的完善体系。

  “孩子们跟着科研人员用红外相机监测动物,在森林里辨识植物,这种体验课本里学不到。”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平武累计接待自然教育访客59.28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3126万元,带动周边11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3000余元,间接拉动农产品、餐饮等消费超1.14亿元。

  依托“20℃的夏天”优势,平武打造“岷山度假百里精品民宿走廊”,建成93家精品民宿、34家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服务10万人次,收入达1.1亿元。今年夏季民宿预订率超90%,“避暑经济”带动人均日消费升至600元。借势李子柒《如愿》及《黑神话:悟空》取景地热度,“秘境平武·熊猫家园”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九绵高速联通深山藏寨。 平武县委宣传部供图

  全域联动 从“单点游”到“全景体验”

  平武正从“单一景点”迈向“全域画卷”。以报恩寺为核心的旅游县城,联动清漪江康养区、虎牙探险区、白马王朗风情区、老河沟民宿区,构建“一核四区”格局。九绵高速全线通车后,这条“云端高速”将串联核心资源,形成“快进慢游”环线。

  “旅游+农业”让乡村受益:平通羌乡万亩梅林带火“赏花经济”,木皮关坝村自然研学、豆叩羌乡采茶体验成热门;“旅游+数字”提升体验感:VR导览、全景投影、扫码溯源让游玩更沉浸;滨江河堤潮汐夜市汇聚生态农产品与特色小吃,为夜经济注入活力。业态融合打破壁垒,让旅游从“季节性爆发”转向“全时性繁荣”。

游客在白马寨骑马游玩。 平武县委宣传部供图

  服务提质:让“过路客”变“回头客”

  从基础设施到政策保障,平武全方位提升旅游体验。新建智慧停车场、旅游厕所、充电桩,改造生态步道和智慧公交站点;设立1.5亿元文旅专项资金,推出消费券等“宠客”举措;培育本土“文旅推荐官”,引进专业人才,提供“有温度、有深度”的服务;主动融入大九寨旅游圈,共建跨区域线路实现客源共享。

  如今,游客在平武既能触摸“深山故宫”的历史厚重,感受白马藏寨的民族风情,也能亲近熊猫家园的生态灵动,体验“云端高速”的现代便捷。随着“文旅兴县”战略深化及九绵高速通车,平武正加速文旅产业向“全景化、全时化、全民化、全业化”转型,力争将其打造成富民强县的“绿色引擎”,为四川文旅强省建设贡献力量。(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