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7日电 (记者 安源)在成都世运会武术项目女子太极拳—太极剑比赛中,中国选手卢卓灵一举夺金,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摘得首金的同时,也为这座“太极之城”再添光彩。近日,记者专访了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雅轩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武学名家陈骊珠女士,深入探寻成都太极文化的深厚底蕴。
太极入川一门三代传承不息
“太极拳于我,不仅是技艺,更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使命。”陈骊珠抚摸着家传的太极剑,眼神庄严而敬慕。
她的外公李雅轩先生师承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1938年举家入川,将纯正杨式太极引入西南,开创了“李雅轩太极拳”这一重要流派。
2011年,由成都市武术运动协会作为申报和保护单位,李雅轩太极拳成功入选四川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一门武学的保护,更是对巴蜀文化基因的守护。”陈骊珠说。

文武双全女传承人屡创传奇
陈骊珠4岁起随父母陈龙骧、李敏弟修文习武,尽得家传。2017年,她在“中华李雅轩太极派系世纪峰会”上,从父母手中接过象征宗脉传承的“宝刀”,正式成为这一珍贵拳种的第三代传承人。
陈骊珠不仅以17项世界冠军、14部太极专著彰显武学造诣,更承袭家学渊源,精于古辞令、诗词与书法。她的曾祖父陈金镛是前清孝廉方正,1902年官费赴日留学,与张澜先生同窗同室,回国后大力推广教育,创办川蜀首个女子洋学堂。
2003年,陈骊珠以优异成绩被引进至西南交通大学任教,开创高校传统太极拳宗传课程体系。她策划完成的“李雅轩千人太极大赛”轰动一时,成为全国非体育类高校中首个以宗传太极拳为竞赛核心的千人级别大赛。
“真正的传统太极拳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运动员和简单的强身健体,而是通过正统、系统的学习让年轻一代对正脉传承产生敬爱与情感。”陈骊珠说。
太极蓉城文化与使命的双向奔赴
2012年,成都创新性地启动了‘太极蓉城’系列健康工程,将太极拳推广作为提升市民健康水平和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数年系统推广,全市太极拳习练人数大幅增长超百万,成为全国首个在全市范围内系统性、大规模推广太极拳运动的特大中心城市。“当每五个成都人就有一个练太极时,这座城市就成了活的传统太极文化博物馆。”陈骊珠笑着说。
在她看来,“太极的振兴与民族复兴”息息相关:“太极蓉城不仅是健身工程,更是文化复兴的缩影。从李雅轩宗师抗战时期入川传艺,到今天太极成为成都的城市名片,这背后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
如今,陈骊珠正筹备将李雅轩太极的武当对剑、太极大枪等绝技系统整理,并推动数字化保护。“四川是李雅轩太极拳的发源地,我们有责任让它继续绽放光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