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30日电 题:乐至冬闲田变“致富园”:豌豆尖采摘期持续到春节
作者 吴平华 张凤莉
近日,在资阳市乐至县劳动镇七门村已完成高标准改造的农田里,一片绿意盎然。近40亩豌豆尖迎来采收期,数十名村民俯身其间,指尖轻巧地将一抹抹翠绿采入篮中。以往秋收后便进入“休眠”的冬闲田,如今正通过一场围绕“时间差”的高效耕作,变身成为群众增收的“致富园”。
冬闲田播种 “黄金叶”促增收
“只取最嫩的一截尖尖,动作要快,更要轻。”务工村民唐素琼穿梭在齐膝高的豌豆苗间,双手上下翻飞,“以前冬天的地就闲着了,自己也没事做;现在来这里务工,一天能挣上百元,很满意!”她的笑容里,满是收获的喜悦。
这片生机勃勃的菜地,是种植户黄世忠的增收田。“采摘期能从10月底持续到春节,预计可采收5茬。按当前每斤5元的批发价估算,总产值有望突破20万元。”他介绍,这批9月下旬播种的豌豆尖,将持续采摘到春节,主要销往乐至本地及内江的商超,因其鲜嫩清甜的独特品质,备受市场青睐。
一根小小的豌豆尖,如何成为冬日里的“黄金叶”?答案藏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时间差”经济的巧妙结合之中。
“一田多收”新举措 绘就乡村振兴
2024年,这片土地完成了高标准农田改造,实现了“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为发展高效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承包户蒋周亮在发展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保障主粮生产之余,敏锐地捕捉到冬季土地的空闲期。“土地空着也是资源浪费,于是便让种植户黄世忠种一季豌豆尖,既能抑制杂草、保障土壤肥力,又能实现‘一田多收’。”蒋周亮道出了这种“主粮+蔬菜”轮作模式的“双赢”逻辑。去冬今春的成功试水,让这一模式在今年迎来了规模化种植的“第二年”。
更喜人的是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基地日常吸纳2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去年仅发放工人工资就达6万余元,实现了“产业增效”与“群众增收”的同频共振。
利用冬闲田发展豌豆尖等蔬菜产业,是在保障粮食安全前提下,对耕地资源潜力的深度挖掘。如今在乐至,从劳动镇的“豌豆尖”到高寺镇葡萄架下的“红油菜”,一场围绕“时间差”做文章的农业增值实践正在全县铺开,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