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30日电 近日,坐落于川滇交界处的会东县中医医院,迎来了建院70周年的重要时刻。自1956年创立以来,会东县中医医院历经岁月的洗礼,从建院初期的几间平房、简陋设备的艰难起步,发展成为一所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秉承“坚守、传承、蝶变、惠民”的理念,不仅在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上取得了显著进步,还通过不断引进和培养人才,更新医疗设备,致力于为基层群众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书写了一部基层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传奇。
坚守与蝶变:从“一个药碾”到现代化医院的跨越
“坚守、传承、蝶变、惠民”,会东县中医医院院长余永志用四个关键词概括了医院不平凡的七十年。
坚守,是扎根基层的初心。70年来,一代代中医人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用仁心仁术守护着群众的健康。传承,是绵延不绝的医脉。从老一辈的“师带徒”到如今的现代化教育,中医的精华在这里代代相传。
蝶变,是发展历程最生动的注脚。回顾往昔,退休返聘的老专家卢太发记忆深刻:“1982年我刚来时,全院才16人,固定资产二十多万元,一栋三层小楼就是全部家当。”过去,医生们甚至需要提着煤油灯半夜出诊。如今,会东县中医医院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于一体的区域性中医医疗中心,新院区宽敞明亮,配备了核磁共振、CT、DR影像系统等先进诊疗设备。
“我们的立足之本是坚持‘中医领先、西医配套’,”院长余永志表示,“核心优势在于‘特色专科+独特疗法+治未病理念’的中西医结合模式。”这种“简、便、验、廉”的服务,早已深深烙印在当地百姓心中。患者潘吉会一家三代都是医院的“忠实粉丝”,她感慨道:“医院大楼新了,设备先进了,但最让我们暖心的,是那份熟悉的‘人情味’一直没变。”
传承与创新:老中青三代的中医情缘
传承,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在名老中医卢太发看来,最值得传承的并非某个固定药方,而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思维精髓。“不能只依赖仪器,丢了‘望闻问切’的基本功。”行医数十载,最令他动容的,莫过于患者步行十几里路,只为送上一把自家青菜的质朴深情。这份质朴的回报,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
创新,则为医院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作为医院的中坚力量,骨伤科主任戚兴勇是“中西医结合”的积极实践者。他以常见的痛风治疗为例,科室在运用西医精准诊断的同时,通过内服中药调理体质、外敷草药消肿止痛,显著提升了疗效,降低了治疗费用,并率先在县域内开展膝关节置换、关节镜等微创手术,展现了“1+1>2”的优势。
医院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通过与上级医院共建专家工作站、选派骨干进修等举措,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为传承创新筑牢根基。
机遇与未来:打造区域性中医医疗高地
面对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机遇,院长余永志坦言,最大的挑战在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育留用”以及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深度融合。
面向未来,根据'十四五'规划,医院已明确未来蓝图,力争在两年内成功晋升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并将重点发展骨伤科成为省级重点专科,同时提升肺病科至州级重点专科水平。同时,作为县域中医龙头,医院将更深入地参与医共体建设,通过下乡义诊、技术推广、畅通双向转诊等途径,助力乡村振兴与健康会东建设,让优质中医药服务惠及更多百姓。
七十年砥砺前行,七十载初心不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会东县中医医院这艘承载着生命与希望的航船,正秉承“精诚关爱、传承创新”的院训,在守护人民健康的航道上,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破浪前行!(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