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3日电 (章怀安)“老板,您这水果箱子超出了规定的摊位,容易绊到行人,我们帮您挪进去。”日前,泸州市龙马潭区小市街道中码头菜市场的水果区域,小市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队员韩志强弯下腰,帮着商家一起抬箱、拿兜。短短几分钟,水果摊位变得整齐有序,人行过道恢复了畅通,商户田大姐连声道谢:“以前总觉得城管是来‘找茬’的,其实是真心来帮我们解决问题的。以后我一定按规定摆好,不给你们添麻烦!”
这一句“不给你们添麻烦”,正是龙马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把“执法”变成“服务”的缩影。今年以来,该局以“721工作法”(70%服务、20%管理、10%处罚)为总抓手,累计作出不予处罚11件、从轻处罚36件,占案件处置总量的51%;信访总量同比下降37%,群众满意度达98.37%,12345热线表扬1次、锦旗5面。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执法队员用脚步丈量出的“人情尺度”,更是“服务”替代“罚单”写下的“温柔注脚”。
轻微免罚,为企业“松绑”
“毁损燃气设施这么大的事,我本以为公司会受到数万元的行政处罚!真没想到,最后竟不予处罚。”四川润希电力工程有限公司管道迁改项目现场负责人刘庆锋回忆起今年8月24日那场“虚惊”,仍感慨万分。
当天中午,该公司在龙马潭区红星街道香林路十字路口进行管道迁改时,不慎毁损天然气管道。龙马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闻讯而动,一边联动天然气公司紧急抢修,一边启动现场维护、勘验评估等工作。执法人员立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职责使命,坚持宽严相济、法理相融,经过现场核查确认:行政相对人系首次违法,已第一时间配合抢修并主动消除影响,危害后果轻微、未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经履行逐级上报审批程序,最终作出《不予处罚决定书》。
“我们的执法不是‘一罚了之’,而是帮着企业找到‘最优解’。”龙马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直属执法一队执法人员赵杉衡说。据悉,“轻微免罚”事项涉及住建、市政、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截至目前,该举措惠及企业47家次。
油烟治理,帮商家“提级”
“真的要感谢你们,现在出风口几乎闻不到辣油味了!”龙马潭区小市沿江路的“李肥肠”饭店里,老板朱杰把一张验收时出具的油烟排放达标报告递给执法人员魏思洁,报告上显示:油烟浓度0.45mg/m³,远低于国标2mg/m³。
接手生意以来,朱杰就被“轰隆隆”直冒黑烟的老净化器折腾得焦头烂额,楼上住户投诉不断。魏思洁入户摸排时,为朱杰带来了好消息:饭店被纳入全区首批油烟净化器提档升级名单。并现场送来了一份《餐饮服务业大气污染防治承诺书》和清洗指南、油烟清洗两本台账。“罚不是目的,改才有出路。”魏思洁一句话给朱杰吃了定心丸。随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还帮朱杰争取到设备全额补贴,并联系专业人员提供免费的安装、维护指导。
如今,店里换上了全新的静电光解复合式油烟净化器,朱杰每月都会定期彻底清洗一次,再把清洗时间、清洗部位、清洗方式等信息填写在清洗台账上,“好设备我们都很爱惜,一般一个月清洗两次。”朱杰咧嘴一笑,“生意比原来红火,投诉也归零了,邻居路过还竖起大拇指!”
从小市街道试点到全区铺开,龙马潭已投入补贴资金36.5万元,帮35家饭店成功“提级”,油烟投诉量同比下降12%。执法的“罚尺”变成“导航”,商家的“油烟味”成了“人气味”,这就是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油烟治理交出的“龙马潭答案”。
规范摊区,给烟火气“安家”
夜幕降临,龙马潭区小市街道中码头便民摊区的灯光次第亮了起来,小市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队员严宏宇和同事穿梭其间,不时劝导商户、不时帮忙挪车……“和商户们都是老相识了,相互间都建立感情了。”严宏宇笑称,他们整治摊区的工作从来不是“赶”,而是“守”,守住这份热闹,也守住这份人情。
按照“方便群众、适度集中、确保安全”原则,龙马潭区统一设计、统一标识、统一配套,设置临时便民交易点8处,可容纳摊位732个,直接带动就业1000余人。水电、环卫、监控、消防“四到位”,即使是“游商”也可以“拎包入驻”。
“过去像打游击一样,现在是坐摊了。”摊主殷大姐笑着说,她每天的营业额从两百多元涨到五六百元,“孩子的学费、一家人的开支就不用愁了”。
服务靠前,让城市更温暖
“执法的最终目的不是城市‘看上去’整洁,而是让群众‘感受到’幸福。”龙马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高波表示,下一步,龙马潭区将深化服务创新,健全柔性执法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服务规范,完善智慧监管与人文服务融合模式,“让执法更有温度、营商更有活力、城市更有魅力,积极为泸州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添砖加瓦”。
执法,可以没有“硝烟”;管理,可以自带“温情”。龙马潭区的实践证明:当执法者放下“罚”的戒尺、拿起“服务”的指南,城市治理就找到了“人民满意”这把金钥匙。(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