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成都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分享超大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实践
2025年11月13日 10:4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3日电 (李妮斯)当地时间11月3日至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地方领导人论坛暨第九届C40全球市长峰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此次论坛旨在增强地方政府在气候议程中的影响力,推动城市落地可推广的气候解决方案,全球300多位市长、工商学界领袖及气候行动代表齐聚一堂,共谋气候治理行动。成都市受邀参会,并向全球展示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成效。成都亮出了怎样的“绿色低碳成绩单”?

  会上,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共同主办的“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对话”平行活动中,成都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围绕“城市气候合作创造绿色发展新机遇”作主题发言,分享了成都通过能源转型打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的实践与成效,引发与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中国西部常住人口超2100万的超大城市,成都兼具深厚历史底蕴与现代化发展活力。近年来,成都大力推进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统筹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与生态空间建设,目前全市清洁能源占比超过60%,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4.6%,人均碳排放位列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国十大城市最低,能源低碳化程度已处于全国前列,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了城市力量。

  论坛期间,多项成都案例获得国际关注。“成都近零碳社区建设助推城市绿色繁荣发展”案例作为C40中国区唯一代表在会场展出;“成都清洁能源与绿色建筑赋能超大城市低碳转型”案例入围2025年地方气候领袖奖决赛,成为中国城市中唯二入围决赛案例。这些成果生动展示了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效,有效提升美丽成都的国际影响力与美誉度。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持续拓展绿色发展的“国际朋友圈”。成都市与里约热内卢市在会期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成都市与巴西联邦共和国里约热内卢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谅解备忘录》,为双方未来在气候治理、绿色转型等领域深入交流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近日,成都市中心城区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一期)完成基于“碳惠天府”机制开发的21718吨碳减排量认购。成都这一“万吨级”碳汇项目成功实现价值转化。

  与此同时,成都市进一步深化近零碳场景建设,持续打造一批近零碳园区、企业、社区、公共机构等,积极引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今年8月,成都市打造了“碳中和”世界运动会,从场馆建设、能源保障、交通出行、赛事组织等各环节,全面采取减碳措施,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赛事全程。

  从遥望雪山的阳台到近零碳的社区,从吃垃圾的昆虫到可再生的建材,从碳中和活动到近零碳园区的探索,成都正用创新与智慧书写超大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新篇章。

  具体来看,能源转型方面,成都大力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发展光伏产业。在光伏应用方面,成都引导市域光伏按需有序建设,可实现光伏发电装机量50万千瓦以上,年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8.5亿千瓦时;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超42万千瓦,在建储能项目装机规模22.8万千瓦。布局虚拟电厂并接入子虚拟电厂10家,聚合可调节资源规模达到98万千瓦,全市电网安全负荷提升至2040万千瓦。累计淘汰或替换燃煤锅炉1876台、燃煤工业炉窑87台,年减排二氧化碳279万吨,实现除电站锅炉外的燃煤锅炉“清零”。

  建筑节能方面,成都出台绿色建筑促进条例,以立法确保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全市新建绿色建筑面积突破3亿平方米,获绿色建筑标识项目288个。创新开展近零碳社区建设,32个社区共计实施279项改造提升项目,锦江区白鹭湾未来公园社区入选“C40绿色繁荣社区项目”全球试点项目。运行公共建筑能耗监测信息化系统,将230余栋公共建筑纳入实时监测,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49万平方米。打造绿色标杆工地468个,多部门联合开展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试点项目20个,取得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有效证书393张。

  瞄准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都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融入超大城市转型全过程。实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大熊猫栖息地等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累计建成各类公园超1500个,各级绿道超9000公里,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8%。

  减污降碳协同,环境改善明显。2024年,成都PM2.5平均浓度较2019年下降25.6%,基本消除重污染天;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实现双100%。

  2026年,成都将继续推进近零碳社区及近零碳园区建设、加速新能源汽车推广、实施“清凉城市”行动、加强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拓展气候传播和国际合作。会上,成都发出邀约,愿与各国城市共建气候友好伙伴关系,深化低碳能源、绿色交通、气候韧性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欢迎与会各界嘉宾亲临成都,体验“公园城市·幸福成都”的独特魅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